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探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秀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新课改也强调指出: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创新方式,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就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探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从而成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优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学有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只有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创设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超市”。超市里有各种学习用品,并都明码标价,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信袋,让学生用信袋中的钱自由地购买学习用品,同时提问:“你能用这些钱买几样学习用品,你有多少种不同买法?”我所提的问题形象直观,又有生动真实的表演,便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
  
  二、优化动手操作,让学生学有机会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构建者只能是学生本人。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探索性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则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受到最大的启发,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大屏幕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就想办法去剪去拼,这个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图形的形状是可以转化的,而且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剪拼的方法。通过操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好了铺垫。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时,我设计了第二次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平行四边形纸,再引导学生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的方法进行转化,有了第一次的操作过程作为基础,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优化小组讨论,让学生学有创新
  
  讨论能集思广议,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知识互补,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等讨论材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时,我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生甲:0÷0=1,因为1÷1=1;8÷8=1;100÷100=1……由此得出,两个相同的数相除的商都是1,那么0÷0也不例外。
  生乙:0÷0=0,因为0÷1=0;0÷2=0;0÷100=0……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0,所以0÷0也应该是0。
  过了一会儿,学生丙说:我认为0÷0=2。因为0×2=2,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得出0÷0=2。
  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拼命抢着说:0÷0=3、0÷0=4、0÷0=5……他们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
  此时教师及时“收网”:“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么0÷0到底等于多少,它有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都说:“没有。”教师:“因此,0÷0的商不确定。”
  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讨论和研究,我们能不能给“0作除数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下个结论呢?学生纷纷表示:0不能作除数,0作除数没有意义。
  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在“说数学”中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优化学法指导,让学生学有策略
  
  数学知识中负载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化归法等。教给学生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能大大增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较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许多知识都可以用化归思想方法思考。如:几何教学中运用变换思想,将原图形通过割补、分割、平移、翻折等途径加以“变形”,把未知的面积计算问题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使题目变难为易,求解也水到渠成。在小学课本中,除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外,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变换原来的图形而得到的。例如,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出面积,圆可以通过分割转化成长方形。我们利用这些图形变换,从而概括出结论。这里的归纳,不仅使每个学生明确了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应方法,而且领悟到了有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五、优化练习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优化练习设计,创造使学生能独立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练习的空间,还要做到难易适度,突出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点,帮助、鼓励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例如在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时,我规定练习的游戏规则:左手伸出两个手指表示是2的倍数,伸出拳头表示不是2的倍数,右手伸出五个手指表示是5的倍数,伸出拳头表示不是5的倍数。练习开始了,我陆续在屏幕上显示出下列各数:40、41、52、60、85、100、71、1020。学生迅速地用左手、右手各种不同方式表示结果。学生用眼仔细看数,动脑思考,动手演示,动口说道理,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从而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索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