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调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富良

  摘 要: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本文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调适 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下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整体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感受灵敏,对自己期望很高,但社会的实际存在和他们多彩的幻想是有差别的,又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相对来说承受挫折能力较低,因此他们可能产生沮丧、烦恼、焦虑的情绪,以致影响身心健康。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2004年的一项调查,全国高校中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教育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和专业师资人员短缺等不足[2],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求。因此,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才是有效应对各种心理困扰的关键。而体育锻炼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1.人际关系困扰。
  人际关系状况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大学生之间生活习惯、个人喜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生活阅历都不深,缺乏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还有少数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严重,很少关心他人,猜疑嫉妒心强。凡此种种,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受挫。他们有的在与宿舍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困扰重重;有的苦恼缺乏深交的知心朋友;有的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的时候,既充满兴趣又担心失败;有的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勇气;甚至有的干脆逃避与人面对面交往带来的矛盾与冲突,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这些都极易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学业困扰。
  大学生学业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不适应。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面对大学里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授课方式往往无所适从。他们习惯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授课方式,面对大学教师一堂课讲十几页内容,留下大片空白时间需要自己支配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第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高中时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强手如林,优越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和自卑感,并往往因此给自己定下过高的学习目标,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焦虑、失眠现象。第三,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紧迫感, 将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休闲娱乐上,或者热衷于交友、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考试焦虑和厌学情绪。第四,还有些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随意性大,考前才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或者考试作弊。此外,还有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末位淘汰。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经常担心被淘汰,精神过度紧张,引发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甚至厌学、弃学、退学。
  3.情绪困扰。
  青年大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心思细腻、敏感,情绪体验丰富。他们社会阅历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又较低。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偏颇,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觉得事事不如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心理;有的学生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危害心理健康;还有的来自贫困边远山区的学生,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性格敏感多疑,进而感到孤独、寂寞、情绪抑郁。此外,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大学生渴望了解异性,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但又常常因为轻率和冲动饱尝青涩爱情的折磨,导致失恋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就业心理困扰。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缺乏对形势和自身能力的准确判断,结果导致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最后由于心理失衡而引起心理问题。比如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盲目从众等。一项调查发现[3],有87%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常出现悲观(62%)、不满(61%)、自卑(55%)等心理问题,焦虑心理更是特别突出,高达93%,产生诸如容易疲劳、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心悸、肠胃不适等身心症状。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调适的积极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消除疲劳。
  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当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的时候会影响心理状态。反之,当心理状态持续不良时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所以健康必须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健康应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高度和谐统一。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充沛的精力和昂扬的热情面对紧张的大学生活,减少因疲劳和疾病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困扰。
  2.体锻炼可以磨砺人的意志。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和勇敢顽强、主动独立的精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必定是具有顽强意志的人,这样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才会用积极面对、寻求解决的应对方式,而不是选择逃避、消极的应对方式。对抗性体育活动中由于具有竞争和对抗的特点,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求参加者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即使是诸如长跑和爬山这样形式的体育锻炼也要求参加者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畏难、慵懒心理等)。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的过程,就是各种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塑造的坚强意志品质也能迁移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高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比如高兴或者愤怒,轻松愉快或者紧张焦虑,等等。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重大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使人身心愉快,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则干扰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影响身体健康。情绪是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最直接的指标,体育锻炼对人的情绪健康有着独特的调节和积极作用。有研究揭示,人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产生一种叫内啡呔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使人产生欣快感,并能降低焦虑、紧张、抑郁等消极负面情绪的程度[4]。同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客观上转移注意力,分散对自己焦虑和挫折情绪的关注。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在自身完成各项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拼搏中,大学生能得到一种美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此外,根据心理学有关“挫折―侵犯”的理论学说,体育运动中,大学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能量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宣泄了出来,就避免了因将这种负面情绪和能量指向他人或自身导致的人际冲突或自我伤害事件的发生。
  4.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更有效地学习。
  大学生作为一群要为将来更好适应社会而学知识、学技能的学习群体,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由于持续、紧张的学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调查发现,时下大学生中,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对学业成绩的焦虑依然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前几个因素之一。适度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能促进思维和脑力的恢复,提高用脑效率,轻松学习。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识记等抽象心理活动主要用人的左脑,而情绪、运动等主要受人的右脑控制。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疲劳的大脑和思维得到积极的调节和恢复,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放松身心,消除学习带来的焦虑和紧张。
  5.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好坏是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关系状况好坏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直观标准。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以集体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参加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在体育锻炼中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找到知音,建立友谊,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此外,体育运动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参加者和队友配合默契,团结协作,为一个共同的求胜目标而拼搏努力、奋勇竞争,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调适心理困扰,维护心理健康,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获得强健体魄的同时达到心理自我调适,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饶永辉.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6):616.
  [2]刘富良.朋辈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衡水学院学报,2007,9,(4):108.
  [3]邓丹丹,起玉彬.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增):203.
  [4]肖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J].贵州体育科技,2008,3,(92):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