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德勇

  摘要: 高中生职业兴趣对其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时的职业选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对高中生职业兴趣的现状和男女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从教育制度改革、课程实施和职业辅导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生 职业兴趣 职业选择 职业辅导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努力工作、积极活动的巨大动力,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高中生正处在升学与就业的十字路口,如果报考大学,就要考虑选择什么类型的学校和什么专业;如果就业,就将直接面临选择什么职业。这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自己的职业定向,需要高中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职业兴趣,尽早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研究表明,专业选择与职业兴趣是否匹配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程度和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职业选择与职业兴趣是否匹配也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高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予了高中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职业兴趣对高中生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更加凸显出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为高一到高三的高中生,选择被试450人,有效被试418人,有效率为92.9%。其中男生186人,占总人数的44.5%,女生232人,占总人数55.5%。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美国著名的就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的《职业兴趣测查表》(VIS),已根据我国的国情作了修订。该量表为自评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主要测查技能活动、爱好和自我能力三个方面,共180道题,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技能型、艺术型、研究型、社会型、经营型、事务型。所有测评都是在北京心灵方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syKey心理测评系统上完成的,测评结果通过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表1表明,高中生职业兴趣倾向由高到低的排名是:社会型、经营型、艺术型、事务型、研究型、技能型。说明现在的高中生对社会型的职业最感兴趣,他们愿意与人合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喜欢并善于社会交往。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在的高中生为了应付高考,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学习负担很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内外社会活动,缺乏人际交往,甚至同学之间必要的相互交流与关爱都得不到基本满足,所以他们对社会活动与交往的渴望更加强烈。其次,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现在的高中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合作与交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希望在家庭中与父母相亲相爱,在学校里与同学和睦相处,在未来的工作中与同事团结协作,他们希望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高中生对技能型职业的兴趣最差,他们不切实际,不愿意遵守规则,不甘于安定的工作,不喜欢从事需要基本技能的活动。这一方面是因为高中生本身的反叛意识比较强烈,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规范,对高中生有过多的管制和压抑,使得他们对规则产生了抵触,不愿意成为说教的奴隶。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论脱离实际,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高中生没有体会到技能活动的乐趣,也没有形成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缺乏对技能型职业的兴趣。
  
  表2表明,高中生首选职业由高到低的排名是:社会型、艺术型、经营型、事务型、研究型和技能型。首选社会型职业的高中生人数最多,为134人,占被调查者的32.06%,他们适合从事心理咨询、教育、法律、宗教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业。这可能是因为目前社会型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容易得到高中生的认可。首选艺术型职业的人数也较多,为92人,占全体被试者的22.01%,适合的职业是绘画、音乐、写作、表演等艺术型职业。这是因为高中生情绪冲动,缺乏足够的理性,情感浪漫,喜欢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现代社会通过艺术形式成才的途径很多,成功的机会很多且成功后的社会回报很高,这对高中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而且有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了某一个艺术特长,他们有从事艺术活动的能力和信心,所以更愿意选择艺术型职业。首选研究型职业的高中生较少,为42人,占全体被试者的10.05%,适合从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研究型工作条件艰苦、耗时耗力,却不容易出成果,即使研究出成果也不容易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而现在的国人显得相当浮躁、急功近利,只重视即时的利益,这种不良的价值追求已经在高中生身上体现出来:他们好表现自己,追逐名利,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自我内省,没有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因而不愿意也不适合从事研究型职业。首选机械、农林、电子、维修等技术型职业的高中生最少,只有21人,占全体被试者的5.02%。这是由于社会不重视技术技能,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特别是那些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工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和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这些既没“面子”又无前途的职业目前主要是靠农民工去承担的,难以激起在校高中生的兴趣。
  
  表3表明,高中男生和女生在技能型、艺术型和研究型职业兴趣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社会型、经营型和事务型职业兴趣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高中男生对技能型和研究型职业的兴趣显著高于女生,而高中女生对艺术型职业的兴趣显著高于男生。这一方面与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有关,另一方面与性别的心理差异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任何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待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希望男性刚强一些,能操纵机器、控制外部世界,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女性温柔一些,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出妩媚与柔美,取悦于男性。这种性别角色期待会通过教育途径影响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定位,影响他们的角色分化和职业兴趣倾向,使得男生更愿意从事技能型和研究型职业,而女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职业。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存在显著的心理差异,在智力方面,女性的情绪记忆优于男性,而男性的逻辑记忆优于女性,女性擅长形象思维,男性擅长抽象思维。艺术型职业主要是以情绪记忆和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而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型职业则对逻辑记忆和抽象思维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女生适合艺术型职业,而男生适合研究型职业。在情感方面,女生感情丰富而细腻,情感体验深刻、敏感多情,所以善于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适合艺术型职业;男生则不容易感情用事,他们能较为理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倾向于研究型职业。技能型职业,特别是机械、维修等工作对人的体力的要求较高,女生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对它的兴趣较低。
  
  三、建议
  
  本次调查表明,高中生对社会型、艺术型、经营型的职业比较感兴趣,而对研究型和技能型职业的兴趣较低,说明过去那个所谓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和“手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良好的社会状态。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型、艺术型和经营型职业都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是由研究型与技能型职业的生产劳动带来的,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机械、电子领域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任何一个明智的民族、昌盛的社会都不可能不重视研究型职业和技能型职业。另一方面,社会型、艺术型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小,技能型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却完全倒置,这种结构性人才供求的失衡,既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浪费,也影响了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从高中生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上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参与,都不应该带有性别色彩,更不能有性别歧视。比如,研究型职业既需要男性的理性思维,又需要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心。针对当前高中生乃至全体国民在职业兴趣上存在的问题,国家应当通过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缩小不同职业间的工资差异;社会应当通过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神六”、“神七”的研发成功和大力宣传,激发了国人研究创造的欲望,对年轻一代职业兴趣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学校应当通过职业教育,促进高中生职业兴趣稳定、合理地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推进普通中等教育的职业化趋向。
  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是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重要趋势。德国的普通中学也设置了经济、技术及家政等方面的劳动课程,学生定期要到工厂企业见习和实习,学习生产知识和技术。瑞典在1968年就废除了普通高中、工业高中和商业高中三类组织分离的学校,代之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既要承担科学文化基础教育的任务,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授予熟练工人、技术员和完成高中教育的工程师三种水平的职业资格。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砍掉了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只有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无法直接进入生产系统。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双轨并行、相互独立,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普通高中以升学为唯一目标,劳动课形同虚设,根本不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仍然不能走上生产第一线,所以高中生在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上只能倾向于那些不需要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工作。普通中等教育的职业化要求把原来在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前进行的职前教育纳入到普通高中教育,在普通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职业分工,提高职业意识,掌握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合理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
  2.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程实施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作为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课程设置上也以分科课程为主,共开设了12-13门学习科目,与社会职业分工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每门学科中都设有选修课程,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各种职业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如在传统的物理学科中开设了家用电器与生活、电与电工等选修课程,在新增的信息技术中开设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通用技术中开设了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选择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普通高中新课程中还设置了23个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其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提前去亲身感受各种职业的角色特点,初步了解各种职业的性质,培养良好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所以,学校和广大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把职业技术教育贯彻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去,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倾向,重视学生职业知识、职业兴趣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积极开展职业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中生职业辅导可以通过群体的方式和个体的方式开展。面向群体的职业辅导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如开设职业指导课,向全体学生系统介绍社会职业分工的有关知识,以及某一种具体职业的有关知识;开设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兴趣爱好及能力特长,为其正确选择职业奠定基础。群体职业辅导也可以通过板报、校园报、校园广播、讲座及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如邀请高校就业指导专家介绍各种职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工厂企业老板介绍他们是如何自主创业的,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介绍先进事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科研机构、公司企事业,让学生真实感受各种职业的工作流程,激发其职业热情和创业精神;个体职业辅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形式进行,职业咨询应当成为高中生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咨询过程中应当引导来访的高中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职业状况,系统分析职业的就业情况、工作条件、就业机会及发展前景,全面评价自己的兴趣愿望、能力倾向、身体条件、特长与局限等因素,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意识到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考虑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职业兴趣,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好职业。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设计,帮助其确定职业定向。
  
  参考文献:
  [1]范云霞,钟建安等.当代高中生职业选择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3):33-36.
  [2]徐涵.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模式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32):16-17.
  [3]詹先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J].教育与职业,2007,(23):26-28.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