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判别文言文特殊句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习古文之所以感到难,其因为古文中有大量古代词汇,它们的用法十分灵活,难以掌握;再就是文言句式跟现代人说话、写文章的句式不尽相同。如“噫!微私人,吾谁与归?”这就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我们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学会辨别它们的方法,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我们来依次谈谈如何判别它们。
  
  一、 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也就是拿现代汉语的句式,跟文言文中的句式比较,觉得文言文中的用词次序颠倒了。其实,这在古人看来,是正常的。就好比中文的“李小姐”,这一称呼,拿英文来讲就是“密斯(小姐)李”,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习惯的问题。
  出现“倒装”,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这一宾语就摆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其位置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动宾短语、介宾短语的位置相反。例如:吾与辱之,何以也?(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晏子使楚》)。
  我们在判别这一类句子是否“倒装”时,首先看宾语是否是疑问句,其次看宾语是否是代词,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 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那么,这个宾语就放在动词前面。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我们在判别这一类句子是否倒装时,首先看它是不是否定句,其次,看宾语是否是代词。值得注意的是,否定词必须直接放在代词前。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沈括《活板》)后一个分句虽然是个否定句,宾语“之”也是个代词,但在否定句“未”和代词宾语“之”之间有一状语“盛”,在这种情况下,动宾就不能倒装。
  3. 用“是”“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唯利是图。(图利)
  何陋之有?(有何陋)
  在判别这一类句子是否倒装时,不能把“是”误解为判断词,把“之”误解为助词,否则,就望文生义了。
  4. “是以”是一个固定的短语,实际是“以是”这个介宾短语的倒装。“以”相当于介词“因”,“是”相当于代词“此”,“是以”就是“因此”。例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介宾短语“于……”,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作状语,在文言文中,则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例如:贫者语于富者曰(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二、 判断句
  
  判断句古今皆有,且无词序颠倒等现象。按理说,没有什么特殊,可是,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方式与现代汉语迥然不同。而且我们容易把某些文言判断句当做现代汉语判断句去理解,因而造成意义上的偏差。因此,我们也把它作为特殊句式来讨论。
  古今判断句的最明显的差别标志是,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文言文判断句一般不用“是”,即使用“是”,这个“是”也不是判断句。最普遍的文言判断句是在主语后面停顿一下,再说出谓语部分,最后用语气词“也”收尾。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北陵市是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加上一个“者”字,来表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提顿,这就是文言文中较为典型的“……者,……也”的判断句式。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除此以外,还有几种情况的文言判断句要引起注意。
  1. 如果主语是个代词,那么,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如: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2. 有的判断句开头有个“是”,但这个“是”是代词,不能误以为判断词。例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字应译为“这”,即整句译为: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3. 有的判断句没有主语,我们难以识其庐山真面目,但也无妨,我们大凡可以从前一分句找到它的主语。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庞然大物也”这是一个没有主语的判断句,可是,我们可以从“虎见之”这一分句中找到它的主语“之”,释为:老虎见了它,以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黔之驴》)
  4. 有的判断句,句尾没有语气词“也”,甚至“者”“也”都不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主语和谓语的意义关系上判别出它是判断句。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 “非”和“为”两个字有判断词的作用。“为”基本上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基本上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或为鱼肉,何辞为?(句中两个“为”均可译为“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文言文也不是绝对不用判断词“是”字,汉代以后,比较通俗的诗文还是用判断词“是”的。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
  但是,就通常情况看,文言文判断句是不用判断词“是”的。这是我们在判别判断句时要特别注意的。
  
  三、 省略句
  
  省略句即省略掉句子里的一个成分,如省掉主语(《晏子使楚》:对曰:齐人也。)或者是省略掉了一个词,承前省略主语的情况,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但省掉一个词,现代汉语中则少见而文言文却常见,而且是容易忽略的。故此,我们就专门谈谈省略一个词的文言句式的判别法。
  1. 介词“于”的省略
  只要跟“于”组成介宾短语的不是代词,介词“于”都有可能省略,当然,不是必须省。例如: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得复见将军于此。(《史记・项羽本纪》)
  复投一弟子河中。(《西门豹治邺》)
  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以上四例中的前两个例句,因介宾短语中的宾语是代词“此”,所以“于”就不可省略;三、四两例的句式完全一致,而第三句省“于”,第四句则不省。
  2. 代词“之”的省略
  当“之”与介词“为”或“以”组成介宾短语时,可省略。例如: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为”后省略了代词“之”)(《木兰诗》)
  要更准确地判别文言文特殊句式,还得大量阅读文言文,增加感性认识,从中找出规律,这才是根本的方法。
  (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0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