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晓鹏

  摘要: 本文指出了英语精读学习的本质,分析了思维导图的理论根据,提出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大学英语精读学习的认知工具,讨论了思维导图类型、创建过程并结合课文探讨了思维导图应用。
  关键词: 认知 思维导图 大学英语 教学策略
  
  1.概述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manufacturing meaningfulness)。(Brown,H.D,199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完成对语言知识的主动构建。因此,要想提高外语学习和效率,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在新的语言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Tony Buzen于1970年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 map)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建立这种连接的方法。
  所谓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为概念图(concept maps),是指一套概念及其联系的两维表达方式(two-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a set of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Novak&Gowin,1984)概念,是指用某种标志(label)来表示的某事件或物体,这种标志往往是一个词,或是某种符号。图式通常包含一系列被放置在方框或圆圈中的概念,中间用线连接起来,连线上的词语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促进认知和语义建构的脑力工具。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供一种认知框架,凸显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并将其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
  鉴于思维导图的这种特点,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单元的主题或课文的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激活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认知结构,为课文的阅读奠定基础。同时利用建立的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与理解的支架,学生沿着这个思维框架,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建构课文的意义。以下笔者就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来探讨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2.思维导图的分类与大学英语精读学习的本质
  
  思维导图共有八种类型:①图表型(Charts):用图表型图式来对人物、地点、事件、观点、质量、描述或数据等进行比较。②头脑风暴型(brainstorm):又称为蛛网型(Spiders),用来描述中心思想、概念及其支撑说明或表示主题、描述等的主次关系及相互联系。③树型(Trees):又称为分层结构目录(Hierarchies),用来表明类别、分类、分析、结构、描述和举例。④链型(Chains):用来表明过程、原因、结果、时间顺序和步骤。⑤解决问题型(Problem/Solution):用来表明问题、解决措施及结果。⑥互动型(interaction):表示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⑦草图型(Sketches):用来表示物体结构、视觉图像、具体物体、空间关系和地方描述。⑧循环型(Circle):用来表示事物的循环变化,如天气的变化、成功与失败的循环、人生的周期等。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语篇类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图式。如大学英语精读每单元的warm-up activities可以采用头脑风暴型(brainstorm)。
  根据认知主义的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已有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探索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认知图式是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信仰等的集合,它是学习这一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技术。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所以,大学英语精读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积极的与作者交流的过程,围绕文章主题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的认知图式不断进行扩充和调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应利用思维导图把单元或课文的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认知结构,完成对课文的意义建构。
  
  3.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应用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大学英语精读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该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语言文化、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每一个单元侧重于讨论一个话题,但三篇课文的体裁却不尽相同,体现文体的多样性。下面结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Time-Conscious Americans来说明教学中所采用的思维导图策略。
  3.1思维导图的制作
  托尼・巴赞(1999)认为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的特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思维导图的四个特征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对课文进行图式分析,描述有关概念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因此它要求对关键细节的表达要清晰、精炼。具体说来,创建图式分析表首先要根据教学材料,选择出相互联系的关键词或词组(概念);然后把相关概念从最抽象、最概括性到最具体的顺序进行排列,注意概念的层次性;之后将相关的概念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最后用图表的形式创建图式分析表。简言之就是选择,排列,串联,创建。
  此外,创建图式分析表,还要注意图表的准确性(分析表上的所有信息是否正确)、完整性(是否表明了所读材料的大意、支撑观点和重要细节)、视觉效果(分析表是否组织清晰、易于阅读)、组织形式(运用了什么组织原则,采用了什么图式结构,层次关系是否清晰,信息组织是否正确)。
  3.2思维导图制作实例
  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已有与文章主题有关的背景知识,或认知图书。因此在围绕单元主题和文章的主题进行一系列语言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可以比较自由地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Time-Conscious Americans单元教学时,教师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头脑风暴的工具,围绕时间观念的差异,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围绕这个主题,从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什么,我所知道的其它国家和地域的人对时间如何看待,应该如何节省时间,不同的时间观念说明什么问题等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地组织学生的观点,学生看到自己的观点在构建大家对主题的理解上有一定的贡献,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之间也在相互讨论,这一过程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互,对主题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展示了从不同角度对主题的理解,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图式,为文章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建构课文的意义提供一种支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有5个环节,即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思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在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根据单元主题的思维导图,结合所要学的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预测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标题,学生提出了美国人珍惜时间的表现有哪些,美国人对时间的态度和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是什么等。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构建了基本的思维导图框架,作为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支架。学生由于明确了阅读的目的,围绕这个框架,就能很快进入阅读的情境中,与作者进行交流,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这样改变了学生阅读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阅读过程成了在该思维框架的指导下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的焦点是文章的意义、作者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事件,因此能从语篇的角度去阅读课文,而不是一开始就关注具体词的用法和意
  义是提供给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支架。
  
  4.结语
  
  思维导图就是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概念主题的网络,以此作为认知发展的支架,因此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教师进行精读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又可作为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有效的认知工具。学生将课文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使自己养成特定认知模式的思维可视化支架,从而支持和促进自身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Anderson,N.J).第二语言阅读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
  [3]Novak.J.D.and Gowin.D.B.Learning How To Lear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注: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