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学松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良好的问题意识是一切发明创造的起始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与探索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教与学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得到主动发展。所以,面对教学改革的需要,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着眼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上的,它应该包含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产生问题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对学生认知活动的促进作用,问题产生的合理性和是否有价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问题的解决派生出新问题等很多方面。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本身,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学会发问、善于发问呢?笔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于发问的基础。学生只有摆脱心理压力的束缚,不怕了,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不怕”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不怕教师,对教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二是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三是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担心: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没有道理?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个学生提完问题之后引起哄堂大笑,这时候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好该生的自尊心,对该学生的问题加以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要对课堂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尊重人的态度。学生更应该不怕的是他自己。犹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站起来回答问题就面红耳赤,那要求学生打断教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把信心成功地植入自己的心里。面对全班同学,面对老师相信我能行。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层出不穷。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份和适宜的土壤。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发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学校四(1)班有男同学32人,女同学24人。体育课上,李老师要把28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让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产生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再如:在教学“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问:“以前零不是自然数,现在为什么是自然数了?”我立即表扬该生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可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乘加应用题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方案,准备带哪些东西,准备多少费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问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堂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可组织学生对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有关百分数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及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就能根据实际事例争先质疑问难,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根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可以比100大?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学习场面。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有利时机,使学生善于发问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学生乐于质疑问难说明他正处于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状态。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再创造。鼓励学生提问是正确的,但学生的不善提问却是客观存在的,经分析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提问题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另有个别学生完全是为了凑热闹。因此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引导学生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出问题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 16÷3= 32÷3 = 21÷3=
  81÷3= 111÷3= 342÷3= 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与8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问题。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引导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引导学生学会在开放题中提出问题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那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样的题目,答案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它们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学会发问、善于发问,同时,还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步养成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好习惯。有了这样良好的习惯,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才会持之以恒,才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长久的效应。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重新审视数学教育应有的价值和目的,还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正如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总是解决别人给出的问题的人是走不远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该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平台,而且应该完全地、真正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