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关背越式跳高的一些训练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眭哲辉

  摘要:本文根据背越式跳高技术类型特征,提出一些背越式跳高专项素质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手段和实施过程中的训练建议。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 训练 建议
  
  1.背越式跳高技术特征分析
  
  背越式跳高两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弧线助跑起跳和背越过杆。弧线助跑起跳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关键,也是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所在。背越过杆为充分利用起跳时的速度,合理运用身体姿势经济实效地完成过杆创造了有利条件。
  背越式跳高助跑采用接近正常快跑动作的弧线形式,起跳前利用弧线助跑身体内倾来降低身体重心,起跳过程中利用离心力使身体快速由内倾转为竖直完成正心用力起跳,腾空后由于摆动腿、起跳后的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完成空中转体背向横杆,并通过肢体的相向运动完成过杆动作。起跳是跳高技术的核心,是获得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主要阶段,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不同于其它直线助跑起跳动作,背越式弧线助跑起跳的优越性表现在,起跳前降低身体重心和起跳过程中升高身体重心的方式方法以及获得垂直速度的途径,比直线助跑起跳方式经济实效。在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是通过弧线助跑的身体内倾来降低身体重心,起跳时升高身体重心和获得垂直速度是通过摆动腿支撑阶段到起跳腿支撑阶段,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过程中来完成的。这一点是直线助跑起跳无法比拟的,也是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
  
  2.背越式跳高训练中的三个技术环节
  
  2.1 对踏跳训练的一些建议
  踏跳是跳高的关键技术。在训练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在一段时期,随着速度水平的提高,弧形助跑的速度也加快了,可跳高专项水平却未见提高,偶尔还有所下降。队员在踏跳时,总感到跳不起来。原因是什么?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高速度的助跑对踏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高速度的助跑使踏跳腿要承受更大的负荷。要想提高专项成绩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中,要不断改进他们的踏跳技术,要求起跳腿严格地沿助跑弧形线的切线方向正确地“放腿”。踏跳腿的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能不能充分地跳起。让他们反复体会滚动式落地和伸直躯干,要求他们起跳快,并与摆动腿连贯,起跳直接向上,结合已获得的改变了方向的助跑速度,形成身体中心腾起的初速度。在练习中,可常采用立于练习队员踏跳点背后辅助托腰的方法,帮助他们体会身体中心向上运动,积极伸直,显示出躯体自然上升的感觉。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反复练习用踏跳腿或双腿从1.20m高的跳箱上跳下,迅速跳起越过40cm高的标志物。着重要求他们加强落下跳箱后迅速“反弹”的一跳。跳高运动员的最大用力,不是在伸直起跳腿时(即起跳结束时),而是在起跳之初,当腿的肌肉做退让工作时(即缓冲阶段),这种训练方法对解决第二个问题起了很大作用。它提高了腿部利用“高速度”做出“快踏跳”的承受能力。此外我还采用了大量的在沙坑内连续跳过栏架的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在于:在提高腿部力量的同时,提高股直肌和骼腰肌的力量。平时还采用一些中等负荷的半蹲跳,小负荷的反复跳,而绝对负荷的力量训练一般用得较少。因为使用过多只会增大肌纤维横截面,还会使肌肉失去弹性,对参加跳高运动员是极为不利的。在采用绝对负荷练习时,也要极其谨慎,主要为提高腿部“爆发力”适当做一些,各组次数极少。也可采用快速助跑反手抓篮圈的训练方法。
  2.2 对摆动腿训练的一些建议
  初等物理学告诉我们,人体中心的腾空高度取决于垂直初速度,而垂直初速度与腾起角度有密切关系。理论上腾起角度90°最为理想,而实际运动是做不到的,但摆动腿技术的正确与否对于获得实际理想的腾起角度和垂直速度有很大影响。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以最小的损失把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变为最大的垂直速度。摆动腿的那一步实际上就是起跳的开始,但它又是助跑的继续,所以要使摆动腿很好地为起跳腿服务,使起跳在最好的角度下进行。当然摆动臂和躯干都要协同配合,但必须强调摆动腿是最主要的,它还能起到背对横竿的定向作用。可以要求队员在踏跳前摆动腿迅速蹬地,在踏跳腿起跳时,积极向同侧肩上方屈腿摆动,大小腿自然折迭,这样也缩短了做功距离,有利于快速起跳。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队员反复做上步摆腿练习,摆动腿拉橡皮带的退让练习;原地大腿负重的抬腿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增强了他们摆动腿的力量,巩固他们正确的起跳技术,使踏跳做地果断、迅速、有力,对提高成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国外一些优秀跳高选手摆动腿比起跳腿更有力不是没有道理的。
  2.3 对速度训练训练的一些建议
  跳高运动员要承受比自身体重大许多倍的负荷来完成关键性的一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肌肉、骨骼及神经系统要承受这么大的负荷,无疑是很艰巨的。巴浦洛夫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践活动中其肌能能服从于薄弱环节。”要使青少年承受强大负荷,避免运动创伤,就必须结合青少年时期宜于提高速度和速率的生理特点,为专项服务来进行训练。在理论上,可以从“相互补偿”这一作用来认识解决这个问题。
  运动力学告诉我们F=mv2/R,在匀速圆周运动中R一定,V越大,F则越大。背越式跳高采用弧形助跑,就是要充分利用最大最适宜的速度,将F通过合理的踏跳,转变为向上腾起的最大V2,而V2越大,腾越越高。所谓“相互补偿”就是用完成跳高第一阶段(助跑)所需要具备肌力的力量,来弥补完成第二阶段(踏跳)承受巨大负荷的力量的不足。联想到撑杆跳高越过的高度明显高于握杆点高度的道理,也就是“相互补偿”的体现。从另一角度,我认为发展第一阶段所需素质的同时,使各阶段所需具备的素质,身体各肌群,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有利于全面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而避免技术错误和运动创伤。(如小年龄的学生在杆上难以完成“桥”的动作,与他们背肌力量不足有关,就是一例。)
  基于以上认识,在每次的训练中,对提高队员的速度素质进行训练。采用30―50m反复记时跑;上、下坡冲刺跑;双人追逐跑;单人追逐快速滚动的球跑;快步频上台阶跑;左右间隔4m的往返触地记时跑;跨;钻栏架交替跑等手段进行训练。平时还特别注意采用被前人证明对提高速度极有利的小步跑、高抬腿跑、车轮跑、垫上肩肘倒立车轮跑等训练手段。
  背越式跳高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项目,除以上所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解决。如何在普通学校有限的训练时间中培养出具有一定水平和发展前途的少年跳高选手,还有待于我们在理论指导下,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守正,白二宇.对影响跳高起跳效果诸因素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89,(1).
  [2]苏斌,吕乙林.背越式跳高“两步”起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104-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