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人口增长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
  
  人口增长模式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种说法,过去称其为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增长模式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型式,因此,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要素。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发展变化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制约,因而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三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
  它是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采集、狩猎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加上战乱频繁,人口死亡率高,而且变化较大,经常出现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其特征是极高的死亡率与可补偿死亡率的高出生率以及极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寿命短,世代更替迅速。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
  前期,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由于农业社会需要多生产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生产,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此种人口增长模式后期,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而且降幅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节育措施的出现,出生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使得同期的出生率大大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口增长迅速。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
  它是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下降,趋于低水平并且逐步稳定,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长趋于低增长或者零增长,有时还出现负增长现象。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慢。总体上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的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转变,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差异,人口变动的特征不尽相同,所以,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标志某种人口增长模式开始转变的明确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及相应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值。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各有其特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在机器大生产时期便逐步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类型的转变。这基本上是一种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自发性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理论就产生于这种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之中。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则表现为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高出生率却难以随死亡率的下降而相应下降,从而出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快速增长时期,然后再逐步向现代类型转变。而在向现代类型的转变中,一般都要借助于对生育行为的诱导与干预。
  
  二、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很多,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其中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在正常情况下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在个别时间、个别地点,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也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往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经济因素对人口机械增长也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
  2.文化因素
  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下降,现代社会里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科学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3.医疗卫生因素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它使得因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从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其次,它对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途径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1.以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家
  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自发实现的。这些国家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生育率的下降没有经过社会和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意愿改变,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逐步地从追求多生子女,转向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由早婚多育转向晚婚少育,从而产生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最终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
  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实现,是自发和自觉相结合的结果。这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与西欧等国相一致的方面,即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意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也与政府鼓励节育,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分不开。当政府采取的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自觉措施,与民众潜在的少生意愿得以结合时,就会使生育率快速下降。事实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完成,之所以比西欧等国家速度更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于有效的人口控制。
  3.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
  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依靠政府的自觉措施来完成。在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半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多育仍是人们主要的生育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增长模式的自发转变很难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强大的宣传和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已由3%下降到目前的1.3%左右,自然增长率降到0.7%的水平。实践证明,通过政府自觉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各项措施,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条件下,逐步实现转变。由于中国控制人口增长和实行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为世界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也必须看到,这种快速推进的人口转变导致的人口自然结构不合理,若干年后将面临人口急剧老化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7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