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上应注重提高数学效率,使小学课堂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不但提升了教学效果,还可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被激发出来。而在小学课堂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这是本文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73-01
  随着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以问题为载体,对不同的情境进行创设,鼓励学生大胆求解而后质疑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快乐。而为了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更好的设计问题情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首先要具备问题情境意识,才能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而且,不能依靠现成的套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自行探索,才能对解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寻求。因此,教师在对课堂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或者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熟练的驾驭,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内部结构真正的了解。同时,应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和锻炼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应梯度分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先易后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帮助克服了学生内心的畏惧感,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使问题呈现出一定的跨度、深度和难度,充分的发展了那些精通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盘把握学生和教材,才能看的更远、站的更高,对整个教学流程通盘把握。
  2 以生活为出发点,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本身来讲,数学知识就相对枯燥,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仅仅是采用机械化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单单会使学生学习数字知识的兴趣被打消,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以后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问题与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感同身受。
  例如,在教学生四舍五入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王平去文具店买笔芯,每根笔芯是0.24元的价格,王平一共买了6根,总价格是1.44元,而最后,文具店的阿姨只收了王平1.4元。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的问题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了认真的思索。老师在进一步的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就请认真听讲下面的内容。”这样,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后,老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所达到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讲解完之后,老师在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为什么文具店的阿姨只收王平1.4元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能给出答案。
  在小学课堂上,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 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寻找。例如,在教学生除法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大家相信么?只要你们随便的给出一个数字,它是否能被3或者5整除,教师就能马上给出答案。”这时候,多数同学都会将信将疑。教师在趁热打铁:“为了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这样的问题情境,会立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给出了或大或小的数字,但是否能被3和5整除,教师很快就做出了判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
  4 教师应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了能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满足,需要提供发散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小学生分数时,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两个同样长短的绳子,第一根减掉了3/10,第二根减掉了0.3 m,哪一根绳子会有较长的剩余部分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在对计算方法和正确的答案进行公布,引导学生思考时采用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5 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课堂问题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但不可将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过分的夸大,更不能将教师的讲课取代。所以,启发提问应避免形式主义,规避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进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6 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庆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微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216.
  [2] 于清华,张文利.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9):143-144.
  [3] 陈叶琼.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
  [4] 林琦琼.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5] 李育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J].小学教学参考,2008(30):92.
  [6] 谢春燕.在问题情境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新课程(教师),2010(10):66.
  [7] 朱东城.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11(18):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73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