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传播中网络论坛影响力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近五年的危机事件通过网络论坛传播的实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的特征和模式,论证了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的传播是多种媒体互动传播的过程等。
关键词:危机事件 传播 网络
在网络论坛传播中,大众关注度和参与度最高的事件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层面的行政危机和企业组织管理层面上的组织危机。[1]
1.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中传播的典型事例
笔者通过搜索引擎分别以 “20xx年危机网络”(xx=07、08、09、10、11)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结合危机事件的具体概念,整理出各种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中传播的典型事例 。
网络危机事件近年来发生的频率非常高,且呈上升的趋势,危机受损主体包括政府部门、 公安机关、 企业、 学校等组织,危机事件涉及的内容也五花八门。
2.危机事件网络论坛传播的特点
2.1传播迅速快,危机影响范围广,组织反应的时间短
因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所以危机事件的信息在通过网络论坛传播时速度特别快。[2]危机事件在刚刚发生,消息就可能立即在网络中传播开,并且很快就被网民们转载到各大网络论坛中。 随着近年来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发生在任何地方的事件,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形成 “网络舆论冲击波” ,使危机信息瞬间扩散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反应的时间相比传统危机事件传播方式就大大地缩短,危机管理的紧迫程度变得更加紧凑。
2.2不确定性因素多,控制难度大
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论坛传播具有更强的突发性,内容涉及面也更广,使危机事件更加难以预测。因此在网络社会,危机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存在,任何不利于组织的信息,随时都有可能被无限地扩散、 扩大乃至变形,成为危机事件的导火索。
另外,危机事件信息源的不确定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导致传播内容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会因什么问题、 在什么时候、 以什么形式出现、 危害程度如何,这些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3]
2.3威胁性和破坏性强
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的迅速性、 影响范围广、 突发性高、 不确定因素强和难以控制性强等特征,都表明其具有比传统传播方式更强的威胁性和破坏性。 随着网络普及和网民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已经依赖于网络,网络成为他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获取信息途径,因此当危机事件信息在网络论坛上传播时,其影响力和破坏性是相当强的。
3.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模式
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一般分为前兆阶段、爆发阶段、蔓延阶段、 缓解和处理阶段,[4]本文将通过对云危机事件前三个阶段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其共同特征,以此考察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的规律。
网民通过论坛、 博从上表发现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出:①传统媒体或网民首发初始事件;②危机事件在各大网络论坛中不断地传播,形成猛烈的 “网络舆论冲击波” ,危机事件被彻底引爆;③传统媒体进一步挖掘事件的细节和真相,对其进行深加工,网络论坛意见领袖开始发表看法:④具有权威性和深度的信息再次回到网络论坛中,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和评论,“网络舆论冲击波”逐步增强,危机事件开始蔓延;⑤组织危机管理工作产生效果,或随着网民和传统媒体的关注程度逐步减弱,危机事件得以平息。因此,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是一个由网民、网络论坛和传统媒体三者互补、合力的过程。[5]
4.结语
危机事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传播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现象。作为新型的传播方式,它在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具有的特点给组织形象、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目前理论界对其的研究仍在初始阶段,尚未有成熟的危机事件网络论坛传播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出现。因此,对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的传播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挑战但却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吴风.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孟庆兰.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1):133-137.
[4]黄胜闻.网络媒体的危机管理[J].国际公关,2008,(1):31-32.
[5]郑智斌,邓兰花.从近年来的网络事件透析网络传播的问题[J].东南传播,2008,(7):68-70.
注释:
[1]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吴风.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孟庆兰.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1):133-137.
[4]黄胜闻.网络媒体的危机管理【J】.国际公关,2008,(1):31-32.
[5]郑智斌,邓兰花.从近年来的网络事件透析网络传播的问题【J】.东南传播,2008,(7):68-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221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