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高中化学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遵循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化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高中 化学 情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为宗旨。因此,化学教育不仅是抽象理论的集合,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自然界的过程。就此而言,笔者认为,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诸如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其实践能力与学习贯通力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加强“情境创设”,也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就此,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做初步的探讨。
一、积极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进取精神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教学问题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譬如在讲授盐类水解的应用时,多设置一些练习题,创设一些情景帮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例1:(1)少量CH3COONa固体投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培养皿,滴加几滴酚酞,然后再加入少量水。(2)少量镁粉投入盛有NH4Cl水溶液的培养皿。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其原因,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例2:现有酚酞、石蕊、0.1mol/L氨水、氯化铵晶体、0.1mol/L盐酸、熟石灰和蒸馏水,若仅用上述试剂怎样用简单实验方法证明氨水是弱碱?请讨论可能的实验方案。通过上述两个事例,就能让学生深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即盐中的离子与水中的氢离子或者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或者在某些章节设置部分预习问题,如在“硫酸的性质”一节中,可设置以下问题“:如何辨别等质量试剂瓶内相同体积的浓硫酸、浓盐酸”“将铁与铝片分别置入浓硫酸、稀硫酸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等等。教师就是要利用问题情境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概念的掌握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其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同时力求通过学生学习间的情绪感染、思维碰撞,达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生活来创设情境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三、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给学生讲述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7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跳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然后顺势提出: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这种使学习过程和探究过程情境化,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加强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养,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对情境创设过程的深入思考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中的比重。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给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由量到质的转变。实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去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学习中,一旦学生从自主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便会油然而生,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滋味。
2.把握设置问题的难度。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流于形式,要水到渠成,恰到好处。问题过难,则学生知难而退;过于容易,又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的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而且只有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3.注意穿插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认识世界的欢乐,感到化学知识也是一种让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培养化学概念;另一方面又能调节教学气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要符合化学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总之,对于新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无论是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探究型课堂也逐渐成为当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研究教材、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环节,才能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卢建筠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6.
[2]杜惠蓉.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221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