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更需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好职业教育“适应”拟或“发展”的脉搏。保持职业教育的理性思维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取向的理性选择。职业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教育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博弈,使职业教育理性面对专业知识领域和所服务的社会活动对象。
  【关键词】教育理性;实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2003503
  【收稿日期】20150918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国际教育规划课题,编号为TJGJ2015P003
  【作者简介】聂静怡(1982―),女,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是为了解决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做到更好地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推进当下社会更好地发展,这需要从理性的视角加以分析解决,关涉教育理性与实践理性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博弈,也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重要职责的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因其本质属性、跨界特性以及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中的重要地位,面临着亟待改革、深化发展的严峻且特殊的境遇。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中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了职业教育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首次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和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做了制度设计;首次提出“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此次,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是针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对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等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的活动,是职业教育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改变原有资源利益分配的平衡格局,寻求新局面的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一、职业教育应保持“教育理性”发展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在现阶段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之下,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即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在解决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矛盾方面发挥作用,也要促进社会成员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体现了职业教育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职责。从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分工程度、社会文明进程等因素相生相伴、相互促进的。
   社会经济发展得越成熟,职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自身系统发展得越成熟,却又往往需要保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觉性。鉴于此,如何兼顾职业教育系统内外部的价值选择平衡?从职业教育系统的内部关系看,由于职业教育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天然紧密联系,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本身的规律,同时也要兼顾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各自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不能简单地为了迎合生产活动的目标而刻意改变教学活动的次序和过程,这不仅会使教育理性的生命力受到扼制,而且也会阻断实践理性的后发之力。从职业教育系统的外部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能否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各种需求,是决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能否最大地获得各种社会资源支持的关键所在,也是教育理性最容易受到实践理性混淆与影响的关键点。越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节点,实践理性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功能越容易被强化,人们越容易接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制约,从而扭曲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方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速度适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式转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职业教育也应以一个“新常态”的思维做出相应改革与调整,以实现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我们时常会听到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应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的需要、岗位的需要”的要求,这一价值预设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只一味地追求这一功能的实现,忽略了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的发展愿景,则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因此,保持职业教育活动应有的“自由”与“自治”精神,以“职业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诉求,也是职业教育系统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力,同时,它也为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提供了有力佐证,为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了可能。
  二、职业教育应理性定位培养目标
   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于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2年);二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5年);三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3年)。“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指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的人才,是既“会”又“懂”,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上的变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革新的需要,也是教育理性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自省的过程。“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在于通过增强某种“职业能力”促进社会融入,从而在“职业生活”中赢得社会的认同、他人的尊重和生活意义的实现,获得最大的“幸福”,以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和生活本身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机制的日益发达,特别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生产、分配方式,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于稀缺资源的占有方式,使人们将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扩大化了,职业教育将所培养的“个体”机械地安放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个岗位上,忽略了“个体”的非工具性发展,导致个人生活的真正意义被淹没在一系列的表面绩效和量化利益之中。    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中介”作用,将职业教育的衍生物――技术和职业人,既输送到经济基础领域,也以渗透到社会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为目标。在强化职业能力的同时,将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身心健康的“职业人”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在诸多经济和社会资源中的重要功能。这就对现阶段以强化“技术技能”为首要目标的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使职业教育自身沦为技能培训,使所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空有一双技能型的双手,而缺少对其职业的热爱与欣赏自己本领的内心。
  三、以教育理性助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随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张力逐步加大,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赋予了更多的期待,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增多,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价值取向,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理性发展方向,以何种方式有效地强化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等决策的制定更显重要。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角色,改变以往简单地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参与者”的姿态,让企业有机会广泛、深入地参加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过程之中;同时,强调发挥行业的作用,突出行业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就业问题。此外,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明确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设有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的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并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
   着力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改变职业教育的既有资源配置方式,高效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办学机制、保障机制的变迁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此变迁的过程中,改变了职业教育在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中的一系列规则和秩序,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与组合方式,使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逐步解决,职业教育系统自身也能够得到稳步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助推能力也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
  四、实现职业教育人的理性追求
   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应改变过去一直将教师队伍和管理者队伍当做改革对象的简单做法,明确他们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发挥好生力军的角色与作用。改革首先也是一种人的意识活动,是按照某种教育理性的指引将所预期的目标付诸实践理性之中,以达成教育价值观、教育文化、职业伦理的更新转换,真正实现职业人的价值追求,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的这种意识性活动,需要在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实践者、受益者以及相关群体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人是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要素,同时也是决定了教育这项围绕人的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要素。职业教育改革首要甚至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行为转变的快慢以及是否能够彻底受到教育理性的制约,也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效率。职业教育改革的观念与行为能否实现积极的转变,必须使改革的推进方式符合人的心智、观念与行为变化的特点,使之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性需求。首先,理性识别职业教育中现存的问题,从而对教育改革的实践行为做出理性选择,对改革的设计达到认可和领悟,并将改革的精神实质内化并运用于实践。
   不管是出于教育理性的考量,拟或从实践理性出发,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到了亟待发展、特殊发展的关键时刻。激发社会资本的办学活力,由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与支持,带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民间智慧的积极参与,促进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增加职业教育教学的活力与实用性。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实践教学环境,并在人才市场、就业市场中实现职业院校的优胜劣汰,在办学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吸引力,以高质量和高实用性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高追求和高素养实现社会生活的价值,满足更广泛的人群接受终身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慧梅.图解中国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安德鲁・德尔班科.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罗杰・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展立新,陈学飞.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1):95―125.
  [6]陈鹏,庞学光.论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僭越与人本性追求[J].高职教育,2012,(6):147―150.
  [7]杨聚鹏,苏君阳.教育改革的本质研究:基于哲学思想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6):12―16.
  [8]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1):4―19.
  [9]曾天山.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4,(2):4―12.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Rational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NIE Jingy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The particular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rmines that in the practic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adapt” and “develop”. Its essential to keep the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normal” and to incarnate the r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The main problem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s to solve the main problem is to strike the balance between educational and practical rationality, so that it could serve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its serving objects.
  【Key words】education rationality; practic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编辑/赵晓东)2015第12期(总第347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12 2015Total No.3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76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