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方案对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对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尤其在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教师理念更新、教育管理和评价改革,以及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区域教育必须加快转型,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教育改革;高中学校资源建设;学生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4-0030-03
  一、新高考方案的特征
   1.注重系统性。
   新高考方案的制定,充分运用系统思维,着力从系统的角度,对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化制度安排。首先,对考试招生改革涉及的各方面的主体进行统筹考虑。此次改革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注重高校对选拔学生的现实需求,充分考虑了江苏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办学的现实条件和区域差异,切实维护了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人為给考生增加过多负担。其次,注重把评价、考试、招生和录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使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尤其是此次改革中,“按照物理等科目类、历史等科目类,分开计划、分开划线”“合并本一本二批次”等招生录取环节的改革,对于方便高校招生录取、方便考生填报志愿和让考生有更多的录取机会等都是重大利好。再次,对考试类别、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有机衔接。新高考方案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学教育的两个问题。一是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的区分问题。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要求为准,只分合格与不合格;选择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综合要求为准,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二是“不分文理”与落实学生选择权的可操作性问题。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有效解决了“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纷争。对选择性考试科目,首先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择2门,既充分尊重了考生的选择权,也在实践中便于操作,从制度设计上有效避免和减少部分考生及家长在选择考试科目中的过度趋利行为。
   2.坚持科学性。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属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范畴,其决策过程、程序必须细致、周密、科学、规范。新高考方案从调研制定到最终出台历时数年,笔者曾先后10余次参加相关研讨、论证,亲身经历了方案的形成过程,深刻感受到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广泛深入基层、充分发扬民主、紧密结合实际、反复科学论证、严格履行程序的过程,从而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新高考方案是全省教育系统内外集体智慧的结晶。
   3.突出导向性。
   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考试评价各方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对高中开设的所有国家课程均纳入合格性考试,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全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新高考方案从整体上力求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明确了新高考方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
   4.彰显公平性。
   公平性是高考的本质属性。此次新高考方案充分考虑了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群体考生的普适性。从分数构成看,750分总分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成绩为450分,3门选择性考试成绩为300分,有效克服了总分过度集中在少数几门学科导致语言学科所占分值偏大以及考生在考试中整体回旋余地偏小等弊端。从考试形式看,外语科目听力、口语考试实行机考,避免了由于评判标准掌握尺度不统一可能造成判分不公平的弊端。从计分方式看,对选择性考试科目中在物理、历史科目以外再选的另两门科目采取了等级赋分的办法。实践证明,对另两门再选科目,此种计分办法更科学、更公平。
   5.关注选拔性。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新高考方案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对选择性考试科目实行先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1门,再在其余4门科目中选择2门的制度设计。从我国高校现有文理两大类招生专业结构看,总体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而在理工科招生专业中,多数专业对物理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让考生在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先在物理和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再从其余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择2门,对高校选拔学生较为有利。物理、历史科目以原始分计入也进一步增加了高考的区分度,从而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
   6.体现人本性。
   新高考方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路。尽量减少考试次数,让考生少折腾,努力减轻考生的考试负担,也不给部分考生希望通过多次考试强行占位而剥夺其他考生获取应有成绩权利的机会,这是对全体考生最大的体贴和关怀。选择性考试科目的安排,有利于考生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并为将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高职分类考试制度的设计,为一部分希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搭建了考试招生立交桥。
   二、实施新高考方案对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1.高中教育校舍和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
   实施新高考方案后,学生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进行选科的机会大大增加,选科组合理论上可以达到12种,班额配置不均匀将引发班级数增加,加上一部分学生可能要走班选课,势必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教室。同时,高考选择性考试科目增多,选考科目课程总量加大,尤其是选考科目中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教师储备相对不足,结构性缺编问题变得较为突出。
   2.对高中学校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产生深刻影响。
   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空间等都相对固定,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群体互助等在育人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部分学生实行走班选课后,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将随之发生改变。    3.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新高考方案和高中新课程方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中小学教育在指导思想、育人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快变革。如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科学设计考试内容等,都要求中小学须加快教育教学变革。
   4.加强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尤为紧迫。
   實施新高考方案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科选择机会。同时,高校对不同的招生专业又将明确不同的选科要求,考生选择什么样的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填报志愿时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换言之,学生面临选择的关口前移了,这就迫切要求高中学校要及早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加快高中学校资源建设。
   迅速开展新一轮区域高中教育布局规划修编,将实施新高考方案和人口城镇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增加高中招生计划等因素统筹考虑、科学测算,新、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扩充校舍等基础设施,并加快高中学校装备现代化。
   2.尽快增加高中学校教师编制。
   综合考虑实施新高考方案带来的高中学校部分选择性考试科目教师结构性缺编和高中生源增加引发的教师短缺等问题,尽快增加高中学校教师编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校编制配置方式,既要讲生师比又要讲班师比。
   3.组织开展高中教师全员培训。
   将实施新高考方案培训和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培训有机结合,切实把新高考方案的指导思想、价值导向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目标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加强学生动态管理。
   对于走班选课的学生,迫切需要建立动态管理体系,防止出现学生管理中的盲区。同时,注重发挥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将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学生日常管理中。要改革评价方式,加强对教师教学、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性评价。探索开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质量监测,以评价改革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5.加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加强高中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普遍建立高中生成长电子档案,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开设生涯教育课程,通过职业讲座、职业访谈、职业调研、职业体验等形式,丰富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职业的认知。开展必要的专业化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个人的条件和基础等,结合高校招生专业对选择性考试科目的要求来逐步确定自己的选科方案,初步确立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9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