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沙珊瑚岛遗址出水石构件的来源与功用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最近在珊瑚岛水域开展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出水石构件,学术界对于这批石构件的来源和用途,尚未有定论。本文围绕20世纪90年代和最近在珊瑚岛水域打捞出水的两批石构件,结合当前的一些观点,对这批出水石构件的来源和功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珊瑚岛;石构件;海洋出水文物
  珊瑚岛位丁我国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西北侧,与全富岛、甘泉岛相邻。早在1986年,我国渔民就在珊瑚岛发现过一些石雕,在1996年西沙水下普查时再次发现大批石构件。随后,经过2012年和2014年考古人员对其进行的水下考古调查,基本厘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堆积状况,初步认定属丁清代文化遗存。2015年4月开始,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在搭乘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l号”等组成的考古船队,从海南文吕清澜码头出发对珊瑚岛、金银岛、甘泉岛及其永乐环礁周边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水下考古调查。其中在珊瑚岛遗址发现了大小石构件274件,种类包括石像、石柱、石条、石板等,这些石构件在经过初步处理后放置在海南省博物馆,其来源与功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l 珊瑚岛遗址出水石构件的特征与文化来源
  1.1 石像八仙说
  八仙是指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八位仙人,但在明代前说法不一,至明代最终定为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珊瑚岛遗址出水石像属丁花岗岩类的火成岩,十分坚硬。所以大部分出水石像保存完好,人物肖像牛动鲜明。有学者根据雕像的服饰特点考证出其中一座石像为明代官员像。而有学者指出,该明代官员实为八仙中的曹围舅,打捞出水的这批石像实为八仙像。从官服来看,人物胸口所绣内容是仙鹤,据《明会典》所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石像胸口的仙鹤补子纹样为一品文官所用,与曹国舅的身份地位相匹配。而且从同批出水的无头人像来看,有一座石像于持瓶状器、有一座石像似有双拐、还有一座石像所持物品十分类似张果老的渔鼓。但也有人认为,国舅并非具体官职,用一品官阶来形容曹国舅身份的尊贵,略显牵强。
  八仙形象广泛为道家所采用,以八仙人物故事及其法器为题材的栏板数量较大,铭刻有八仙和八仙法器(所谓“暗八仙”)纹饰经常出现在道教建筑的石雕、木雕中。石像八仙说或许暗示了石像买主的宗教倾向。
  1.2 庙宇祠堂说
  有学者根据图片资源,发现很多石构件与福建地区的庙宇中所见的型制相似,从石材上看,这批文物的材质类似与福建惠安雕刻常用的青草石。因而认为,这批石构件很可能是原福建惠安的石构件,经过泉州港的商船,运到了珊瑚岛水域,若十年后被打捞出水。
  1.3 关中渊源说
  此间渊源所涉及的,主要是指出水的方柱。先后两次在珊瑚岛遗址出水的大量“狮顶方柱”其实与关中地区的拴马桩文化颇有渊源。关中拴马桩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北的渭南、铜川、咸阳、宝鸡等地的农村,其中以渭南的澄城、合阳、大荔、华县遗存最多。这些桩体多为方柱型制、无柱础,桩底部直接埋入地下,白汉代以来,常置丁神道口、官署、庙宇等地。拴马桩中数量最多的用蹲狮为桩首的造型,按照结构划分,一座拴马桩可以分为桩首、桩颈和桩身三个部分,其中桩颈部分变化较多。藏丁海南省博物馆的狮顶方柱有桩首、桩颈和桩身三个部分,在细节上,桩首部分相同,桩身多数雕刻的是花草纹。与关中拴马桩略有区别的是在桩身处没有四棱削刹和细横纹雕饰。根据林通雁先牛的总结,在须弥座区域,宋元时期束腰较宽,多饰有壶门,壶门中雕刻图案;明清时期,束腰窄,少见壶门和纹饰。珊瑚岛出水的狮顶方柱的雕刻风格符合明清时期拴马桩的桩颈特征。
  2 珊瑚岛遗址出水石构件的用途初探
  2.1 沉船船货说
  在石构件被发掘出水之后,对丁石构件的功能讨论也随即展开,参加此次西沙考古工作的学者中,不少人具有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往来研究背景,他们认为珊瑚岛遗址为晚清时期的沉船遗址,这批石构件是沉船船货,我同船主在将这批石雕到东南亚销售的途中遇险,船毁人亡,导致大量石构件遗留在此。这个观点有一定事实依据。例如,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J.Schouten的描述,在17世界末的阿瑜陀耶,葡萄牙人、华人、日本人等都是聚族而居,分别居住在暹罗皇城之外、湄南河以南的若十区域,在皇城靠近湄南河的地方,还建有唐人街和华人寺庙。中国人在东南亚的聚族而居是根深蒂同的传统,甚至导致过几次较为严重的民族冲突。居住在东南亚的中国人利用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显然是很符合文化传统的。
  2.2 压舱物说
  所谓压舱物,是指是为了保持船舶平衡,而在空船或者运送货物不多的船舶中压舱的物体,常见的压舱物包括沙土、石头或者海水等。出水石构件为压舱物的观点主要源于出水文物的残缺性。纵观1986年打捞和本次发掘出水的两批石构件,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其残缺性,而且断面非常整齐,没有多次敲击或者锯痕,不像是被盗头者破坏的样子。
  在我国南海对东亚、东南亚进行的贸易为大宗贸易,往返丁我国沿海和东亚、东南亚等国的货船在往返途中所携带的货物重量不完全相同,有些运输大宗瓷器、铁器的货船抵达东南亚交易后,返程的货物未必装满船舱。船主可能会用当地的一些破损的石雕等作为压舱物,降低船舶重心,保障船舶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有种可能是商船在我国使用了在东南亚建筑施工时破坏掉的建筑构件被当作压舱物,保障航行安全。在途经珊瑚岛水域时,由丁天气等原因,停靠在珊瑚岛,为了避免触礁,将部分压舱物抛弃在了礁盘上。
  3 总结与展望
  对丁明清时期海洋贸易中的石雕种类,现有的资料并不多见,本次西沙水下考古调查在珊瑚岛遗址打捞出水的石构件,再一次丰富了西沙水域出水石质文物的种类和数量,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丁这批出水石构件,考察其年代和来源,根据现有资料,只能推测其是属丁明清时代的中国文物。从文物类型上说,这批石像所雕刻的内容有可能是我国的八仙人像,石方柱的型制很可能受我国陕西关中地区的拴马桩文化的影响。因而,这类文物的使用目的,很可能是用丁东南亚华人聚居区或者华人聚居区附近的某些特殊建筑,而且该建筑有可能有道教文化内涵。由丁打捞到的这批文物有一定程度的破损,可能是南丁非法盗捞造成的,但也可能在人海之前已经破损,属丁雕刻或者建筑过程中受损而废弃的石材,被船家拿来压舱之用。
  展望以后的研究,可以从我国东南省份地方史志中的石雕文化研究入手,结合对石材的产地分析以及对明清时代东南亚华侨宗教文化的调查等,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83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