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用户思维”设计制作微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新思维,它是教学互动系统下,学生学习方式向着私人订制发展中,教师必须具备的学生视角和服务意识。但在微课开发中,常有教师忽视学生需求,为“微课”而“微课”,设计的微课或者仅为传统课堂的视频课件,或者只是知识的灌输,或者空有炫目的影音效果,这类微课显然与“满足个性化需求,支持碎片化学习”的微课初衷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是“教师可以做什么样的微课”的重要启迪。
  一、了解需求,科学选题,使微课“有用”
  “学生是否有相关的学习需求”是衡量一节微课是否“有用”的标尺。因此,微课内容确立前的“用户需求分析”十分必要。
  聚焦关键点。在设计微课时,有些教师容易陷入孤立的“碎片化”,忽略“碎片来自系统,走向系统”的整体结构性,导致选点不准,微课缺乏效度。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整个知识系统的高度,才能精准把握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关键知识点,这些点是微课选题的重要范畴。
  搜索困惑点。为学生量身定做是微课选题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反馈等是搜索困惑点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作业反馈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形近字使用错误率很高,常常张冠李戴,他们很需要关于形近字的区分辅导,因此教师锁定了“区分形近字”的微课选题。
  二、侦寻最近发展区,定准目标,使微课“有力”
  选题确立后,必要的“专项前测”或“调研”能帮助教师准确侦寻学生相关联的已知和未知,从而划定最近发展区,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使微课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比如,在上例“区分形近字”微课中,“明晰已知”就是了解学生对单个形近字的掌握情况,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分析未知”就是分析学生对已认识的单个形近字的情况下,为什么在使用时会混淆的问题。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形近字的识记都是随课文分开进行的,采用的识记方法也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对一组形近字联系与区别的勾连性认识。把学生已知和相关联的未知整合起来,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在“区分形近字”微课里,我们设立了“沟通形近字字形、字义、字音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多维深刻的记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
  三、遵循认知规律,强化策略,使微课“有趣”
  再好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依赖教学策略得以呈现,教学策略的“有趣”是优质微课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显示,最有趣的学习策略就是“我发现”。因此,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发现”学习,是微课教学策略设计的关键。
  1.激发隐性互动,产生“发现”学习
  目前,能分享到的微课绝大多数还是属于“单向讲授式”,在没有深入甄别的情况下,不少老师将“单向讲授”与“直接灌输”画了等号,对缺乏可视互动情况下开展“发现”学习持否定态度。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可视的互动之外,不能忽略隐性思维互动的存在,大量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微课正因为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随着教师的讲授经历了内在的有效思考,才促发了真正的“发现”学习。
  在“区分形近字”的选题下,教师根据“情景记忆法、背景记忆法”等科学的认知研究成果,先后设计了《认识衣字旁和示字旁》、《辨、辩、掰、瓣》等微课,把形近字嵌入丰厚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中,从而开发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
  2.借助平板技术,活跃“发现”场域
  当平板技术引入教学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设计通关游戏,发送探究问题,学生独立探究并利用平板在线回答,开展闯关竞赛,这不仅仅在互动,更将原来“老师一人问,学生一人答(其他学生旁听)的一对一互动”升级为“老师一人问,学生人人答的一对N互动”。不仅如此,后台的数据分析系统还可以适时为老师提供学生答题的正确率、百分比等相关信息,指导老师调控教学,使得“发现”的场域更加深入活跃。
  (作者单位: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85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