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现实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通过展开课堂观察,通过搜集、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实例,经过总结和反思,我总结出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条:
  (1)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检测与考核,基本完全沿袭了传统的必修课教学模式。从选课环节开始,当前的高中语文选修教学就没有能够真正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中规定:“学生修满必修课10学分后,可以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门,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学分,共获得1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达到第二水平层次的学生,从自己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发,或根据某些院校、专业招考和某些单位招聘的要求,可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门课,获得24学分,达到最高学分数。”而当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都是按照各地教研室的意见,指定4门选修课程实施教学(江苏、浙江两省各市基本都指定《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4门课)。在4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完成之后,只有极个别的高中学校,允许学生继续选择后3门课由教师实施教学,
  教学设计环节上,教师也基本按照惯常的必修课教学模式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中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是实际情况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基本上是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教学的补充,以提高学生高考成绩为目的,把选修教材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复习考点。在这样的设计思维之下,目前的高中选修课程的课程实施过程也基本与必修课教学的过程没有区别,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讨论交流。课后的作业,也因此表现出完全的“必修化”倾向。
  (2)选修课评价方式“应试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评价……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要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订评价方案,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使评价更富实效。”
  但从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际來看,选修课的完全沿用的传统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评价方式,基本采用的都是书面考试,计算考试分数,进行排名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选修课教学“必修化”一样,都是源自于一味追求高考升学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实绩单纯采用分数和排名考核的高中语文现状。教师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为了节约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时间,在“必修化”教学的同时,采用最节约时间和精力的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对学生实施“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简单化的评价;同时,出于提高学生高考应试技能的目的,教师趋向于抓紧一切机会,对学生开展“规范化”的应试训练,进而把每一次的评价设计都向高考的题型和考点靠拢。在这样的现状下,选修课的评价,很难激发起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热情。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整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当前语文选修课程现状的认识和评价,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统计整理。除了前文所说的选修课教学“必修化”和选修课评价方式“应试化”之外,师生们还表达了如下的想法。
  (1)师生普遍认为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与必修课本相比,更有“语文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选修教材的编撰思想,表现出了明显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也考虑到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形式生动,选文合理,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深受师生的好评和欢迎。师生对现有选修课本的意见主要是部分选文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或高于学生现有语文水平太多,表现出明显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倾向。
  (2)师生们还认为,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课时偏紧。其实这是和选修课教学的“必修化”相关的,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本来突出一个“选”字,强调积累,希望学生做到“一课一得”,因此教师也可以比较机动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但目前的教学和考试现状,决定了教师在实施选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是处于“赶进度”的状态中,无法真正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开展教学。而学生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有效的进行选修课的学习。
  (3)师生们还感觉到,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基本还停留在单纯利用PPT课件代替板书和播放音视频文件创设教学情境或提供教学信息的阶段;课堂之外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和可供利用的资源相对匮乏。师生对信息技术在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基本都处于“知道有用,不知道怎么用,找不到用什么”的状态。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结论: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常常呈现出教法必修化、学法自由化、目标盲目化、内容应试化的倾向,失去了选修课本身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师生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教学兴趣,亟需有操作性、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方式。
  同时,高中语文教学课时计划中安排给选修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强调“一课一得”,如果师生教与学的活动不能体现一个“选”字,而是用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就必然造成课时紧张,前松后紧等问题,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比如课前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对知识性的内容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进行讲解,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将教学过程前移,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把更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又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自主探究课程内容,利用网络讨论版进行深入讨论,主动进行课堂学习的内容延伸扩展,从而有效优化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师生课堂行为模式的变化,不同的教学活动行为模式也必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也是对新的师生课堂行为模式的建构研究。
  在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串联选修课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可以把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中的知识性内容前置、探究性内容后置,使课堂呈现模式多样化,更加开放,师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更加高效,更能围绕选修课程本身的特点展开。
  在此过程中也能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选修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综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为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