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芒市辖区涉及蔗区人口达16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0%。本文结合自身甘蔗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经历,针对在2018年接受甘蔗技术培训的蔗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开展边境蔗区蔗农甘蔗技术培训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蔗农;甘蔗技术;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19
  芒市地处云南西部,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现居住着傣族、汉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多种民族,总面积2987km2,其中山区占74%,坝区(含海拔在1000m以下的低热河谷)占26%。芒市地处低纬高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水量1654.6mm,日照时数2252.9h,无霜期315d。全市有耕地面积3.6万hm2。2006年人均土地0.54万hm2,人均耕地0.1万hm2。2018年芒市境内外甘蔗种植面积1.36万hm2,被确定为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优势区域之一。芒市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3km,拥有5条通商通道,具有陆路边贸区位优势,适合境外甘蔗替代种植,甘蔗境外替代种植,境内加工是芒市甘蔗生产模式的又一特点。
  1 接受培训蔗农的情况介绍
  2018年,芒市甘蔗技术推广站共召开各种现场甘蔗技术培训会48场次,培训蔗农、糖厂和乡镇基层技术员2600人次。據笔者调查统计分析,在接受培训蔗农中,因男性外出打工,村子留下的往往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因此女性蔗农往往多于男性,年龄基本在30~50岁;境内的民族有汉族、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境外有汉族、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接受培训的蔗农文化水平几乎是初中以下水平,高中以上学历的极少;蔗农甘蔗种植管理技术获取渠道主要来自于芒市甘蔗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和糖厂农务员指导,一部分来自于亲朋好友传授和本民族历来的种蔗经验,从乡镇甘蔗技术推广站、广播、电视、网络上获取甘蔗技术信息的蔗农数量极少。
  2 蔗农接受新技术制约因素
  2.1 乡土文化的制约
  芒市蔗区蔗农境内外蔗农以傣族和景颇族2种民族为主,汉族、德昂族和傈僳族蔗农占的比例较少,甘蔗技术教育培训主要来自于芒市甘蔗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和糖厂农务员培训。辖区和境外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不同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如在开展蔗农技术培训时,要避开当地的民族节日),因语言的障碍,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在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甘蔗技术培训需用民族语言进行讲解,这对芒市甘蔗技术推广的主体芒市甘蔗技术推广站来说,没有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有时培训效果不明显。在培训过程中,部分蔗农都会根据自己以往种蔗的经验对开展的新技术培训加以评估,部分蔗农不会在意农业推广中专所推广的技术创新[1]。
  2.2 蔗农种植规模小
  芒市90%以上种蔗户属于小规模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蔗农采用甘蔗新技术的热情不足,同时,随着芒市地区冬季农作物的开发日臻成熟,甘蔗种植与其他冬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和烤烟等作物比较效益低下,加之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人工成本等)价格不断上涨,蔗农采用新技术的增收效果不明显。
  2.3 蔗农对技术被动接受
  芒市辖区有的蔗企在自己片区推广计划的内容及其实施方法都是由自己制定,有时没有充分考虑蔗农的实际需要,甚至在推广过程中出现蔗企损害蔗农利益现象发生。例如在甘蔗优良品种分类和推广过程中,糖企大力推广有利于自身效益的高糖品种,往往忽视了蔗农对高产、抗性强的品种要求。
  3 对策分析
  3.1 提高与蔗农沟通能力和效果
  在培训蔗农过程中,技术推广队伍需采用蔗农听得懂的农民语言进行培训,如讲解甘蔗萌发的最适宜土壤湿度,可形象地用手把土捏成坨且不散开,1m高处放下,土壤能散开,这样讲解蔗农就容易接受和理解。技术员要根据蔗农的需求,通过开展动员、组织、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活动与蔗农进行信息沟通,在甘蔗整个生育期内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不断建立和完善沟通网络蔗农得到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与服务[2]。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劝农式、技术指导式、教育式、咨询式、人力资源开发式、沟通干预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有机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不再简单是“技术示范+行政干预”的传统推广模式。
  3.2 提高蔗农采用新技术的愿望
  推广人员和推广机构从为蔗农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如通过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来提高蔗农采用新技术的愿望。蔗企对推广种植优良品种进行现金直接补助或农用物资补助,种植普通品种或淘汰品种的一律不补助;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补助,在水田上进行宿根铲蔸、间套种和旱地甘蔗轻简高效综合配套栽培等新技术示范的进行补助;良种调运补助,良种调运给予一定的运费补助等扶持政策和方式,目的是帮助蔗农提高自我决策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蔗农使用新技术自愿行为 [5]。
  3.3 加大对蔗农的资金扶持
  积极探索蔗糖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加大甘蔗基地承包大户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种蔗大户、专业户、承包户,使甘蔗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加强农用物资扶持、预购定金发放、砍运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承包大户的采用新技术种蔗的积极性;要对有困难的、散小的种植户提供资金服务,其中包括甘蔗种苗优惠预付、甘蔗化肥优惠预付、甘蔗农药优惠预付、一定化肥、农药等农资免费支持,与蔗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帮助蔗农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4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甘蔗科技宣传培训
  针对芒市蔗区蔗农普遍是少数民族这一特点,在甘蔗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语言、年龄、文化程度和心理素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组织甘蔗技术培训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其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农民之间相互学习,提高甘蔗种植管理技术的能力。
  政府和企业推广机构应鼓励技术人员运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甘蔗科技推广宣传,并扶持双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甘蔗技术宣传品的创作、整理和翻译出版,同时利用本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经常性双语甘蔗科技推广宣传,创新、拓宽面向少数民族蔗农科普宣传工作的手段和渠道。
  3.5 继续实施甘蔗政策性保险
  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制糖企业要加强对政策性甘蔗保险的宣传力度,蔗糖企业要将蔗区甘蔗种植纳入到政策性甘蔗保险中,保障受灾农户尽量减少损失,维持正常生产,保护蔗农的经济利益和甘蔗生产积极性。
  3.6 实施国际科技特派员推广方式
  从当前芒市甘蔗技术推广站的推广经验来看,实施国际科技特派员的推广方式是可行的。芒市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3km,拥有5条通商通道,具有陆路边贸区位优势,辖区的云南农垦集团中山糖厂、德宏英茂公司龙江糖厂长期开展的境外甘蔗替代种植,从目前境外蔗区推广运行情况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可行的。该推广模式需要技术推广人员常年驻扎在境外蔗区开展甘蔗科技服务工作,为境外的蔗农提供甘蔗技术推广的试验、示范、培训、咨询等工作,该科技推广模式可以较好地实现了政府意志、满足当地蔗企的愿望和境外蔗对甘蔗技术需求、能实现产业发展的多赢目标,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也将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青艳,郭兴莲.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48,50.
  [2] 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0(01):2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