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戰略,也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传统村落的背景和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原则,进而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途径,希望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传统村落;保护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plus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principle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think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way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thinking,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Internet context.
  [Keywords]  internet plus;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1  互联网+传统村落的背景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对传统村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见证,实施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2003年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以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手段,部分传统村落得到了有效保护,但由于城镇化建设、旅游开发、自然力破坏等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现状尚待改善。
  2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困境
  2.1  自然损毁和建设性破坏
  自然力、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均不同程度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造成了影响。首先,日晒、雨淋、地震等自然力使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遭到自然衰败和损毁,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世界范围内,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历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势必都会造成城市文化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引起传统村落地域特色、传统技艺、文化传统等物质或非物质载体的减少或消亡。最后,各地兴起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村庄解体的危机,为村落注入了活力,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交通便利,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盲目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新一轮破坏。
  2.2  保护以静态为主,形式单一
  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大多采用将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历史遗迹等简单地设置围护设施进行保护,以避免破坏,但这些缺乏互动性的静态保护方式,营造出了一个个空洞的展示空间,却忽视了人的要素。传统村落在历史演变中本就是一代代人长期建设创造的结果,活跃其中的村民是村落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其向世人传达着传统村落的精神与灵魂,他们是传统村落的魅力体现者,也是传统村落最主要、最长期的保护与传承主体,传统在村民的持续利用中才得以延续,并不断增加了它的历史意义,并构成了村落文化本质的特征。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形态趋于静态化和同质化的现象,令传统村落失去了本身特有的魅力。
  2.3  保护内生动力不足
  传统村落在人和物两方面均表现出内生保护动力不足的现象。首先,传统村落如同全国许多自然村落一样,农业产值低,导致劳动力过剩外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空巢现象严重,大量没有原住居民的“空心村”出现,一些承载精神和灵魂寄托的场所更是面临消失的危险。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原来相对封闭的村落结构面临解体,传统村落缺乏了保护的内生主体力量。其次,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因素等原因,现代材料被广泛使用,导致传统村落的乡土气息逐渐减弱。
  2.4  现有传统村落数字化信息传输与共享性差
  当前普遍存在传统村落数字化的数据呈现数据来源复杂、碎片化、信息茧房的现状,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部门,文化要素数据则来源于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和个人, 由于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技术五花八门,数据格式差异较大。各部门、各学科的数据存在不准确、不一致、不公开等问题。数据的高效传输与广泛共享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但当前传统村落数据受部门和专业分割,形成了信息孤岛,成为影响数字化成果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的缺失。
  3  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3.1  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传统村落作为活态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和地区在特定历史空间文明发展的成果和见证,具有典型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这决定了传统村落的优先保护地位,但保护并不是让村民重回古代的生活状态,而是重视活态文化精华的传承,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3.2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有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的现实需求
  传统村落的物质环境和村落服务系统大多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所以传统村落必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原有文化、习俗、风貌不收破坏与满足村民新的物质生活需要之间形成适度平衡,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3.3  活态性与整体性原则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应注重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的活态性与整体完整性,不仅要保护静态的自然生态环境、村落形制、民居建筑、古树名木、历史古迹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要保护村落历史、空间布局变迁、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文化生态系统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充分应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优势,采用多视角、多技术手段等对传统村落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采用活态形式开展记载和呈现,增强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记忆和活态传承,提高传统村落文化传播的体验性,保护与传承的活态性与整体性。
  4  互聯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途径
  4.1  互联网+传统村落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传统村落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各部门及地理学、建筑学、历史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形成共享机制,达到数据和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以及技术层面的广泛协同,避免数据建设的重复投入,借助互联网时代数据的高效传输与广泛共享的特征,形成传统村落数据的共享和传统文化继承的可持续性,从制度和标准方面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的顶层设计,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数字化主体的责权利,打破各部门及各学科领域各自为政所形成的信息茧房,形成形神兼备的传统村落活化保护与发展体系。
  4.2  构建“互联网+村落文化”云博物馆
  “互联网+村落文化”云博物馆可采用抢救性数字手段和开发性数字手段,将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信息通过保存、管理和对外展示,以供宣传、教育和研究之用。抢救性数字手段主要通过拍摄、扫描、构建模型等方式再现实物的结构、色泽、纹理等,用于地理场景、空间格局、村落建筑、生产工具、生活器皿、文化教育、艺术作品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获取与存储。开发性数字手段主要指通过VR等先进技术展示戏曲、历史故事、习俗、工匠技艺、非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展示与互动体验,注重数字化产品与用户的交互,保护活态文化的原真性,构建形神兼备的传统村落文化意境,增强用户体验感,强调具体的形、物背后的根由和文化内涵。
  4.3  搭建“互联网+村落保护”的智慧村落平台
  现今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大多深处偏僻之地,很难被大众所知,也无资金和人力去宣传、推广自己,故更难得到大众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储存量大、信息传播快速、不受距离限制、人人都是自媒体等优势,架起传统村落与外界信息传播的桥梁,借助信息网络向国内外广大民众发布与展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空间分布、主要特色、保护目标、保护措施等,以争取全社会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游赏与保护,促进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全民保护意识与保护行动,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承。
  4.4  搭建“互联网+村落农业、手工业”运行平台
  传统村落业态的崩溃,导致村民无法在传统业态各产业链上谋生。从前靠宗法家庭来维系的家族文化生活,以血缘为基础的同心圆状的圈层结构被瓦解,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主体陷入空心化,为避免传统村落“空心村”的进一步扩大,必须调整村落三产结构,增强传统村落自身的“造血”功能,构建“互联网+村落农业、手工业”运行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和传统村落的现有资源,在村落保护为先的原则下,发展传统村落的农业、手工业,搭建互联网和当地农业、手工业结合的运行平台。为村落优质农产品和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打通输出通道,发展农业和庭院经济,推广民族服饰等,并定期安排培训,给予村民指导,切实提高原住民的经济收入,以摆脱现阶段村民流失严重,村落文化建设陷入无人组织、无人创造、无人保护、无人传承、无人享用的困境。重塑村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内部主体,并同时提高村民对村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认同感,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保护力量,这样才能留得住村民,保得住遗产。如古村之友在全国进行的传统村落手工品牌合作计划,将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结合,建立生产基地、打造一村一艺,形成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手工市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这样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发扬了民族文化、传承了民族技艺,并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设计产品,为互联网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4.5  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开发性保护模式
  传统村落旅游是体验、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现有的旅游开发普遍存在脱离传统村落文化原真性、重形轻神等现象,大多经过简单的商业化复制,陷入千篇一律的雷同模式,致使游客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游览浅层面,无从了解传统村落身后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互联网+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开启了全新的思路,传统村落应在保护为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划定保护红线,做好旅游规划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厘清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读懂传统村落的在地性,以及当地农耕文明的智慧,展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避免陷入文化空心化、同质化的困局。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在网络上为游客提供坐标信息、地理位置、游览路线、资源介绍、酒店预订等服务,并通过“两微一端”新媒体的互动性、自主性、传播迅速和大容量等优势,为传统村落设计APP应用,建立微信公众号等,通过扫描二维码等形式,快速、便捷、直观地展示游览地的信息,让传统村落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通过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开发性保护模式,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村落旅游产业的“双赢”发展。
  5  结束语
  “互联网+传统村落”为我们跳出传统的保护与发展认知,突破物质限制的路径,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令泰,“互联网 +"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小城镇建设,2018(3):11-15.
  [2] 欧阳国辉,中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方式探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148-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1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