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表达、练习反馈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然而,同一班级学生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将学生看死,定型化,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因为每一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积极的态度发现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人尽其才。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长期的教学经历中,我对“以学生为本”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长期探索,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合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使该跑的跑起来,该走的走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制定教学目标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时,制定的目标是:(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以上的教学目标,是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低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靠教师“扶着走”。即以教师的“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再适当囝加以学法指导。讲课内容主要是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多数知识只要求他们能识记或简单理解,在能力方面主要达到“模仿”的层次;中等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主要靠教师“领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和“学”应并行,但应更注重学法上的指导,尽量缩减“教”的时间,增加“学”的时间。对一些特殊意义上的差生,为使自己能对他们的要求要恰当,一步步地引向深入。
  三、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層次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后进生的练习以基础把关、掌握为主线来设置,要求独立完成基础达标的练习题,运用层次上的练习题力争独立完成,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或者允许后进生向附近的已完成的学生请教,得到启示后自主完成。中层学生的练习以掌握知识,灵活应用为主线来设置,要求基础练习与运用提高题必须独立完成,适当探究深层次问题。尖子生在完成练习后,应养成自主探究尖子生训练的习惯,从而追求思维的更深层次发展。因此,我在设计练习题时常常把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使学生初步形成技能,练习是基本的、单一的、带有模仿性的;第二层次是拓展练习,使学生巩固技能,把掌握的新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中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第三层次是思维训练,使学生发展技能,启迪思维,开拓智力,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练习组合既能体现习题的层次与坡度,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位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激发其潜能;又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要。
  总之,作为一个老师,应时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以负责任的态度,带着爱心去实践“因材施教”,为那些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援助,做到有教无类,实现教育的公平,实现“因材施教”到“知材施教”的转化,使各层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消化所学内容,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并把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索、解答。这样,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最大收获,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