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苏州市专业布局分析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苏州市中高职专业设置与布局做了统计分析,包括:专业布局总体特征、与产业的相关性、与区域的相关性、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情况等,并对优化布局、新专业设置、五年制高职错位发展、中高职专业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专业布局  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45-02
  一、苏州市中高职专业布局分析
  1.高职专业呈现6-4-6格局。对高职(含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大类(不含公安司法、教育体育、医药卫生)的专业开出率和专业数进行统计,总体呈现6-4-6格局(6大4精3潜3冷)。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旅游、土木、文化艺术、制造6个开出率高、专业类、专业数较多的“大而全”型专业大类;食药、生化、公共服务、新闻4个开出率相对较高,且专业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专业类的“小而精”型专业大类;交通、轻纺、能源材料3个,专业开出率相对偏低但专业相对集中于某专业类,且符合社会政策发展方向的“潜力特色”型专业大类;涉农、资源环境、水利3个“冷门”型专业大类。
  2.中职专业分布更为均衡。对中职专业大类进行统计(因研究涉及专业衔接,故以与该中职专业相近的高职专业进行统计,并依据高职专业目录和分类方法)。中职相比于高职,电子信息、土木、生化、轻纺4个大类呈现中高职错位,其余专业大类分布特点趋同,总体上,中职专业分布更为均衡。
  3.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与产业结构进行对比,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吻合,高职专业的开设情况更符合产业转型的需要,总体具备“十三五”期间由“苏州制造”向“苏州服务”转型的基础。
  4.专业布局与支柱产业的相关性较高。对专业布局与支柱产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电子、电气、钢铁、通用设备、化工、纺织六大支柱产业相关性较高。
  5.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总体相关。对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进行对比,专业布局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体呈正相关。
  6.五年制高职专业集中度高,专业特色明显。高职院校(除五年制高职)专业高度集中(第一大类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数的比例大于40%)的学校有3所(占全部院校20%);专业相对集中(第一、二大类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数的比例大于60%)的学校有6所(占全部院校40%),而五年制高职学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1-2个专业大类。高职(除五年制高职)第一大类集中度均值36.4%,第二大类集中度均值24.1%。五年制高职第一大类集中度均值为42.7%,第二大类集中度均值30.0%。
  7.五年制高职在个别专业领域占主要地位。五年制高职在“大而全”专业大类中,布点较多且所占比重较大的专业有:景区管理、烹调营养、市政、园林、建筑智能化、机电数控設备维修、报关、工业机器人、数控、机电、计算机、物联网等。在交通、轻纺、能源材料3个“潜力特色”专业大类中,尤其在汽车、轨道、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光伏等专业领域,布点占比较大,具有一定规模。
  8.专业布局反映出中职升学导向趋热。本校无五年制同类专业或衔接培养的中职专业布点数占全部中职专业布点数的48%,其中还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单招专业;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已不足10所。反映了社会需求的上移。
  二、优化中高职专业布局与衔接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专业评估机制,稳步向“服务业”过渡。一是建立更为科学的专业调研评估机制,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过程中,人才结构性过剩或结构性不足等问题并存。二是适度控制传统“二产”专业,严控中职“二产”专业,鼓励开设“三产”专业,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向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转型。三是做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四是适度优化县域专业布局,张家港、吴江高职布点数有待提升,常熟适度加大五年制高职教育。
  2.新专业开设,应关注民生、服务转型、彰显特色。根据苏州十三五规划以及职业院校主要专业负责人访谈,以下专业趋热:一是与智能高端装备相关专业,如:智能产品、汽车智能、光伏、物联网、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二是与社会民生相关专业。三是与技术革新相关专业。四是与苏州地方特色相关专业。五是参考江苏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新设专业。
  3.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做精其主导领域。五年制高职在交通、轻纺、能源材料3个“潜力特色”大类具备一定规模,应重点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做精其主导的专业领域,促成五年制高职的错位发展,推进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优化。
  4.坚持三个原则,促进中高职专业合理衔接。鉴于中职升学导向趋热,外加中高职专业分布并未形成明显错位,建议:一是同区域优先衔接原则,重点选取有一定社会需求和办学基础的中职专业,寻求区域内高职优先衔接,或通过五年制高职填补区域内高职教育空缺。二是专业特色优先衔接原则,重点考虑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相关中职专业应优先与办学特色鲜明、专业集中度高的学校衔接。三是战略新兴产业优先衔接原则,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相关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云,石兆翦,象慧.基于区域产业经济布局的高职专业布局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7(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