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语用,提升随文练笔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高度重视“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尤其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此,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期刊发的一组文章即为学校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中的研究成果。
  摘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特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读写结合的随文练笔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教师应精准定位练笔的目标,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地借助信息技术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语用情境,细化过程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自主建构,学会运用,提高表达能力,积淀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信息技术;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由于目标要求的泛化、语用情境的虚化、过程指导的简化等原因,造成了课堂练笔的高耗低效,流于形式。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凸显语用目标,变泛化为精确化
  语文教材是个例子,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例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设计随文练笔时,应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精准定位练笔的目标,发掘教材作为例子的教学价值所在。
  (一)依文设练,找准落点
  入选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用的典范。练笔应基于文体特点,为文本主题服务。设计练笔之前,教师必须加强文本研读,借助网络进行梳理归类,发现教材作为“这一类”课文,具有怎样的共同点;作为“这一篇”,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教师本人应用心揣摩语言,发现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之处,精心设练:或指导学生咀嚼品味语言,或指导学生迁移写作技能,或指导学生拓展补白文本……总之,教师应找到文本与学生发展的共生处,细化目标要求。
  (二)基于学生,着眼发展
  练笔还应基于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如中年段的习作目标之一是“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就可以设计写留言条的练笔,让学生代替“我”给小红车主人留张字条。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写作的具体要求,这样的练笔既切合课标要求,又体现年段特点,还能使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字条与人沟通的重要性,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创设语用情境,变虚化为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语用训练必须紧密联系生活,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在练笔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语用情境,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主性。
  (一)借助生活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练笔设计应积极倡导学生“我手写我心”。练笔设计应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让文本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如学习《慈母情深》,教师可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唤醒其对曾经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经历回忆,激活思维,把学生的感悟输入课件中及时加以呈现,激发情感共鸣:这“一酸”中有悔恨,有自责,有激动,有幸福,有决心,有懂事……教师借助生活体验创设语用情境,可帮助学生在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桥梁。
  (二)借助媒体观察,融入现实生活
  语文课程的特质凸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需要依托丰富的言语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通过联系对比,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提升表达能力。
  (三)借助网络学习,触摸想象世界
  文本的“留白”处,往往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练习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但当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想象无法企及时,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如教学《莫高窟》一课,由于“飞天”这一艺术形象距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比较远,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关于飞天的资料。学生搜到许多图片,看到有的飞天在弹琵琶,有的飞天在吹笛子,有的飞天在吹箫,有的飞天在弹竖琴。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些乐器正是和他们的身份相吻合的。之后引导学生动笔写话:壁画上还有哪些姿态的飞天?如此,借助图片的帮助,让想象的世界成为一种生活化的存在。
  三、抓实过程指导,变简化为具体化
  要使课堂练笔真正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教师除了精准定位练笔目标、以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自主性外,更不能忽视的是在练笔过程中的指导。以生本理念觀照课堂,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
  (一)面向全体
  练笔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内心独白、写留言条、续编故事、仿作小诗、一封回信……这样的练笔针对性强,既能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能丰富语言习得,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设计每次练笔,让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练笔,才能达到“一练一得”的目的。
  (二)方法指导
  练笔是互动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如《军神》一课教学完毕,教师应向学生迁移“以事写人”的方法,让其学写人物。教师先出示文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评价,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而不是“一块钢板”?学生感受到文中比喻的贴切,读来更有形象感。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会怎么赞美刘伯承的这种刚强精神,使其明确写人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体现。最后,教师让学生选定一个熟悉的人,先用一个词形容他的一个特点,如勤奋、懒惰、热心、小气等,然后围绕这个特点,选择一件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事写下来。
  (三)评价提升
  交流写话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深化理解感悟、提升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的过程。借助网络化环境,学生在练笔之后可以先进行同伴间相互评价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评价指导,如好在哪里,值得学习借鉴;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改进提高。据此,学生再进行即时修改。
  教师的指导评价应该及时到位,有针对性。如薛法根老师指导学生交流写给小红车主人的留言条时,有一位学生写了“希望你能把车停在停车线内”,对此,有学生说是多此一举,有学生说是画蛇添足。到底应不应该在留言条中指出对方的违停问题呢?薛老师点拨说,用了“希望”,感觉这是一种温馨的提醒——这场事故不是单方面的责任,我们应该写上去。针对性的评价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力帮手,而进步的体验、成功的感受更能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热情。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来教语文”。教师应该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基于教材的教学价值,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精准定位目标;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应用,以生活化的语用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建构,不断提升练笔实效。如此,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得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得以积淀。
  参考文献:
  薛法根,等.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奚春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