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适时进行随文练笔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应尊重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态度和真切体验,表达真情实感。本文针对写作前指导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状,对随文练笔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段;单元习作;随文练笔;评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21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教师便让学生在教室里空想之后来写作,而学生并没有亲自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自然无法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应指导学生习得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并注意整合各种资源适时进行随文练笔,为单元习作铺路搭桥。
  一、随文练笔要注重习得写作技巧
  (一)找准课文中写作技巧的提升点
  第一,仿写句子。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反问句的仿写。以“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为例,指导时首先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将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句子相比较,体会语气和感情色彩的不同,最后练习写这种句式。第二,补白段落。如对文章中省略号的补写。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挠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几句话中,教师可以抓住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个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用意何在?在挖的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苦难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父亲的动作、神态、内心写一段话。第三,续写文章。如《穷人》的结尾,渔夫拉开帐子之后,会发生哪些事呢?把课文中运用的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运用到续写的这个故事中去。
  (二)找准课文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排教材时,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安排课文和习作内容的。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就要注意把课文主题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握好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主题是“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单元习作的要求是写一篇想象作文《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第一篇课文是《山中访友》,文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完后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察一处自然景物,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然后写下来。学生都兴趣盎然,在一篇篇文章中妙笔生花,蜘蛛结网、蚂蚁觅食、含羞草的胆怯、垂柳的婀娜多姿都被学生描写得栩栩如生。后来学习完《山雨》后,天公作美正好下了一场雨,老师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到校园中观雨、听雨,仿照《山雨》的写法回教室写自己眼中的雨。从天而降的小雨被学生形容为一根根细线;大雨落在伞上的声音被学生形容为小孩玩的甩鞭发出的声音。当学习完本单元所有课文后,在进入本单元习作教学时,这一次学生并没有以往的畏难情绪,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想象成了大自然中的一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轻松地完成了本单元的习作。
  二、随文练笔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
  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在写作前教师辅导时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那么习作教学将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習作内容是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提起国家,在许多大人的心中可能都比较虚空,何况是一个个不谙世事的十岁左右的孩子?所以,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老师应特别留意抓住一切教育资源,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怀念母亲》时,当提到季羡林老爷爷在得知母亲去世后,想一头撞死在母亲的棺材上时,许多学生发出了笑声,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将心比心,让大家去感受别人失去亲人的痛苦,又补充了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学生因此对季老与母亲的感情有所了解。由此引申,于是老师让学生课下了解祖国受辱的历史以及祖国今日的富强,写一篇《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学生借助网络、书籍和家长,很快将文章写出来了,文字激扬,篇篇饱含着爱国情怀。语文读本中有几篇写历史名人爱国的小故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通过阅读,学生认识了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含泪教育孩子要爱国的普通教书母亲……这时,爱国的种子已经悄悄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总之,教师应指导学生习得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并注意整合各种资源适时进行随文练笔,为单元习作铺路搭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