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层”与“泥土”之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
  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部分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既是交代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思维的引子,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生处境的高与低,并且用“云层”与“泥土”来观照。第二句话是材料的关键,两个“愿你”,明显带有命题者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希望我们思考并处理好人生境遇中高与低的关系,即“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云层”与“泥土”相辅相成。
  理解材料时,首先要明确“云层”和“泥土”的含义。这两个词很显然是带有喻义的。“云层”在“高”处,基本的喻义可以是梦想、成就、高位、光环、伟大等;“泥土”在“低”处,基本的喻义可以是朴素、渺小、平凡、普通、逆境、初心等。
  本题可以确定以下三种立意:
  一、从“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立论
  重点探究为什么在高到云层时我们还要想到泥土的气息。可立意如下:我们即使实现了梦想也应不忘初心,要想到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我们成功后,不要洋洋得意、忘乎所以,要想到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我们身处高位,也要时刻铭记自己其实也是普通人……
  二、从“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立论
  可确定立意如下:我们虽然平凡普通,但依然要有伟大的梦想;我们虽然仍处在人生低谷,依然要对未来抱有希望;我们虽然渺小,但绝不卑微,依然有自己的远方……
  三、两者兼顾
  综合分析,提出我们无论身处“云层”还是“泥土”,关键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立意:对关键词的解读不准确,如将传统文化看成泥土,现代文化看成云层;只写谦虚,不提云层和泥土;只写云层或泥土,未涉及另一个……
  2.表达:材料老旧,所选范例没有新鲜感;结构欠佳,议论缺少层次感;语言平淡,缺少文采……
  泥里生活,云里写诗
  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三 常欣子靖
  诗人何兮在《焚香小集》中说:“这场雨下得有深度!一只破草鞋雨后绿了。”
  仰观宇宙之大,个人宛若沧海一粟,低至泥土,微如草芥。可即使是破草鞋,也有蓄养生命的绿意时;即使低到尘埃里,也能有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泥里生活,云里写诗”是余秀华的写照。她贫困,她脑瘫,她卑微,是泥里生活;她写诗,诗中跳动着张扬生命的血性,是云里写诗。由此可见,虽然无法改变“低到泥土中”的出身,但“我手写我心”,若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精神野游式生活又岂能不可得?又如获得2018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水形物语》中的女主人公艾丽莎,她不能说话,身份低微,只是实验室的一个清洁工,但当她教怪物识字,解救他于危难中时,人性的光辉美好在熠熠闪光。王尔德说“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诚哉斯言!
  推至当代社会,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存在,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留有云层的味道”,而是极力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以求“人上人”的满足感。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曾说:“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人们厌弃自己“低到泥土中”的生活,有些人“颓废到忧伤”,“丧文化”由此产生,其浮躁与短浅立现。
  私把“云层的味道”归类于“主观之内面精神”范畴内。你卑微,但你不想卑微,这不错。但唯精神的云层,它不必以金钱权位堆砌,你即便一身泥土味,即便微小,它都是极易够到的。余光中有言:“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在精神的国度成为万王之王,选择“何时仗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选择“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倶醉”,人生必有大生机、大乐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人必须从现实的洞穴中跳出来上升至智性的境界。“泥里生活,云里写诗”何尝不是一种智性境界?从现实的逼仄中跳出来,“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便可如“桶底脱”。
  考场点评
  本文很有时评味。从诗人何兮的语句出发,谈余秀华,说当世人,洞烛人生:“你卑微,但你不想卑微,这不错。但唯精神的云层,它不必以金钱权位堆彻,你即便一身泥土味,即便微小,它都是极易夠到的。”层层深入,令人叹服。最后,作者把我们带进柏拉图的《理想国》,领略到“人必须从现实的洞穴中跳出来上升至智性的境界”的深刻,很有力道。文章结构严谨,章法严整,是一篇典范的考场议论文。
  (胥照方)
  能观风行
  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三 石玟婷
  园子再小,也要栽柳!
  园子本来是个学校,他本是一名语文老师,如今学校没了,他成了守园人。
  他如今一顶凉帽、一把锄头,活脱脱一个农民大爷。黝黑的面容下一双眼睛倒坰炯有神,一如他曾经的样子。
  园中央有一株柳,它吸收日月精华,几年来倒也苍劲挺拔。他时常倚着那株柳,手捧唐诗宋词看得津津有味。
  风是柳的情人,每至春日,柳必垂,风必穿花拂柳而来,吹乱他的银丝。
  十足一位“柳下客”。
  有人打趣:“守个园子还倚个柳,锄个草还提本书。”他也不理。他不是教书先生了,可情怀还在;他成了守园人,可追求还在。他已低到泥土中,却不会忘却云层的味道。
  我有一次问:“为什么要栽一株柳在园中央?”
  “贾平凹有句话我很喜欢,你回去读读再来。”玄乎!我到哪儿找去?虽然这般想着,我还是把贾平凹的书翻了个遍。
  “可是这一句4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背完这句,我却略感怪异,面对一个头戴凉帽、皮肤黝黑的“农民大爷”谈论散文着实怪异。
  他似看出我的心思:“没错儿,能观风行!如今我虽是一老农,但老农就不能观风行了?谁定的?”这话如醍醐灌顶。是呀,即使低到泥土里,我们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和必要。他能有这种洒脱这般境界,倒真可贵。
  我怀着满腔敬意离去了,留给这老人一方静谧,一处可观风行的柳园。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草际烟光、水心云影,这些美景在《菜根谭》中一一浮现。重点不在景,而在人,若是随身份之变而失却本来追求,那陶潜也将不再是陶潜了。
  又是一年春光明媚之际,微风轻拂,我站在阁楼上眺望,想着这风如今必是吹着园中那株柳的,不知那柳是否更加粗壮了?正想着,一团绒絮飘至眼前,我伸手一接,抬眼,竟是满城风絮。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愿你低至尘埃时,也能观风行!
  考场点评
  文章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位从“云层”跌落到“泥土”的小人物:他本来是一名语文老师,而今只能做“守园人”。大千世界,这样的“跌落”太多太多,选材接地气,很有代表性。而文章的立意又是那样脱俗:“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虽低至尘埃,心却永远在云层!结尾处融情思于景物的描画中,含蓄蕴借,意味深长。
  (胥照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