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之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优秀的学校一定有着鲜明、独特的课程行为。当教育走向深度改革,学校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课程自然成为每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品牌”。对于课程,我自然亦是情有独钟,但是却从未敢“大刀阔斧”,因为,其一,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之限;其二,我认为课程的核心是教师,个人认为目前学校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处于“能力之限”的水平。总之,课程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即课程”,所以,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许的探索、尝试。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5-02
  但是,尽管“做不到”,却不放弃、不抛弃。观今日课程的“繁华盛世”,总有些许的不安,直到最近看到了一些专家、名家的言论,才想起做点梳理。 课程的热点,我总结有以下三方面。
  一、课程整合大行其道
  今天,无论哪所学校,但凡是个被关注的典型,其课程一定是进行了一番脱胎换骨的变化:重组、整合。课程走向综合,我以为这一定是一种方向。但是“综合”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综合”、怎么“综合”、“综合”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一番科学的定义。而无论怎么综合,逃不出“人”这个核心要素:学生以及教师。综合的目的是学生,综合的关键是教师。不排除,有很多学校,教师能力乃至学生素养绝对具备了可以“综合”的程度,但关于’课程”,我毋宁保持一份慎重。
  最近读到了叶澜教授的相关言说,心里总算有了一番安慰:
  其实任何综合都是以学科的存在为前提,都要以各学科内在价值的开发为前提,今天我认为依然要尊重学科知识,尊重学科内在的规定性和独具的人类生命能量。小学应该培养全科教师,但是培养全科教师不等于在小学推行全科教学。其实每个学科本身就是综合的,学科知识的活化,是使学科内在的生命性呈现出来,使学科与其他学科产生开放式联系,课程综合可以尝试,但不能未经论证就轻易的将一种模式推广至全国。何况新课改已经设置了综合学科,思想品德、班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具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要求,为什么还要取消或者消解每一个学科的基本教学?我认为真正的学科综合,首先要懂得不同学科的逻辑、符号、独特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再上升达到“通”,这才是高级的综合。而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许多学科老师都来参与一个活动。在孩子智力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系统化符号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既能透视历史,又能探索未来,在学科基础上实现高级综合的人。
  对此,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学校课程应该是一个统一于生活的整体,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包容和融合,他反对科目之间相互独立。他批评说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这样一系列的课程能代表生活吗?因此他也主张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动性。但怀特海同时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又应该有所侧重。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人生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课程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同时课程的学习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需求。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可以鸟瞰甚至融会贯通整个课程,而另一个人可能发现一些不相干的例证。
  叶澜教授提示我们:如何面对学科教学,这真是当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个轻率的创新选择、或决策带来的后患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命成长,教育真是来不得半点冲动、图新,而不顾后果的事。
  二、课程是个筐,一切都要装
  你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这些都不够。除此,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治进校园、廉政进校园……有时候真有应接不暇之感。
  今年两会,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政协委员钟秉林说了这样的话:什么都得进课程,那得开多少门课?这个议题引发了委员们的热议,许多委员表示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什么都要进课程。科学的课程体系要综合考虑在学生年龄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再看哪些内容放入课程比较合适,哪门课程占多少学分、多少学时、多少比例,然后进行优化。
  对此,怀特海也曾经强调课程应该删繁就简,突出其核心价值。他要求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因为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
  三、走班、选课如火如荼
  课程超市、课程菜单,名目多多,传统的教室功能被颠覆,流动的不再是教師,而是学生。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校的课程形态,由学生自主选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到了学生自己手里,学习的效率自然提升了。同时,学生选课,一定程度上选的也是教师,这无疑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与竞争力。但是,还是那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符合规律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结束语
  最近,著名编辑施久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反对所谓的走班低龄化,原因是对小学生而言班级是社会学校生活的发源地。过去一年间,我反复跟一些校长讨论过班级社区化自主管理命题。在自主管理中会出现很多规则和人性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才是教育的目标。法律也是在冲突与矛盾中完善,学生自己学会谈判、博弈、妥协,最后制定出大部分人能满意的社会公约、法律规则,然后大家按照这个公约来执行。违反公约受到相应处罚,一切都是在社区中自主构建、自主完成。大家约定好过一种有道德自律的生活。要知道,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看不见的副产品正是在这样大量的交往互动过程中生成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