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慕课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校思政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不论是从教学改革还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角度都有必要对慕课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从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反思、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的现实依据、引入慕课后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分析、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后是否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等四个方面对目前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学改革;慕课;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30-02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随着时代发展,不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由于受教育者学习理念的不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相适应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革或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深入认识而及时更新,因此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利用慕课对传统“满堂灌”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成为研究的主要动向。
   一、对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反思
   虽然上海等地在思政课教学方面通过多方改革,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使用双语教学,赢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但实际上,除了个别高校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依旧处于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数字化环境下的受教育者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思政课教学因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现在的受教育者大多是“95后”,就在2018年9月,各大高校更是迎来了第一批“00后”大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们不断接收着外界的各种信息,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图文结合的信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也使他们厌倦枯燥的理论讲解。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和说教性强的特点,这就很难吸引到数字化时代的受教育者,因此思政课教学有必要朝着生动、直观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传统思政课教学过于形式化
   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过于枯燥,同时,教学过程大多是“满堂灌”的形式,大多数课堂互动率为零,正是因此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要想达到应有的效果,就应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着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双语教学就是典型的从教学方式和内容出发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值得吸收与借鉴。
   (三)思政课本身的边缘化
   思政課作为意识形态类学科是每个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但因其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生的专业并无太大关联,思政课对其就业的指导意义也并不大,使思政课教学开始呈现出边缘化特点。李晓娟(2016)指出“思政理论课教学之困就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之其地位的重要性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及思政课老师的边缘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思政理论课学科理论性、历史性、抽象性太强,使学生情感共鸣较为薄弱与其教育目的性太强之间的矛盾。”因此,就必须考虑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慕课出现后,正好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也让更多的学者开始探究如何将高校思政课教学同慕课教学模式进行完美契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的现实依据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慕课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社交性优势
   思政课对大学生对国家的基本认识以及爱国意识等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仅仅依靠理论灌输不一定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朱磊(2015)在分析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指出,“首先,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师生间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的特殊场所,要求有师生双方共同的话语实践存在,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说自话使课堂交流不能实现;其次,今天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课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素养。”慕课以其强大的数据库使知识分享成为现实,其背后强大的社交功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实现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
   慕课的核心在于“学”,在于通过线上及线下双重互动的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引入慕课后,具有线上互动功能的思政课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互动以及对学习的独立认知、感受和领悟。同时,师生关系也得以重塑,从之前的传授者变成现在的协助者,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以技术支持,配合线上“闯关式”学习,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慕课”更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慕课所具有的大数据特征使慕课教学具有相较传统教学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传播途径。慕课引入后思政课受众面较广,授课内容也调整至相对新颖、综合。此外,“慕课”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整合教师、教材、教学等优秀资源,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育人效果。这些种种优势都让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得以很大程度提升。因此,不论是教学内容的优化还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或者是思政课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慕课”的引入使思政理论课教学实现了更多的可能。    三、引入慕课后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分析
   (一)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更加注重思政课本身所传达理念的传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成果
   王相东(2016)认为要顺应潮流,应时而变,积极应对。源于西方的“慕课”本身带着西方的价值观,在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现在,要善于利用“慕课”的大规模性、开放性传播我们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借鉴慕课的巨大优势,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李梁(2016)认为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及问题逻辑关联,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建立“微课程”教学的问题体系。郑娟(2015)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需求,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慕课”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引入“慕课”后要更加重视思政课本身所传达理念的传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成果。
   (二)对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注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引入慕课后,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加趋向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即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互配合,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实现优质课程共建共享,建立网上学习基础知识与课堂专题深度教学,课后实践教学与线上互动沟通,线上考核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和课堂专题深度教育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可以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在实践教学阶段,还应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创业意识。从而实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使教学效果潜移默化。
   (三)在对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把握上,注重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内容的多样、师资力量的增强、考核模式的公平等维度
   引入慕课后,思政课教学开始优化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结构,丰富教育的内容。在优化教学过程方面,充分利用慕课具备的三个技术革新:微课程、小测验和实时解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教学过程。在打破传统教学结构方面,实现通识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形成新型师生关系生态,以混合式课堂为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具备文史哲政法全方位的知识储备,扩大教师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爆炸时代。在优化内容方面,更加注重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性。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工夫,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同时创新教学内容,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
   四、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后是否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慕课”的出现无疑为高校教育带来了生机,但是思政理论课因其具备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引入“慕课”教学模式后必然有其不相适应性。
   (一)因思政课的特殊性,慕课有可能与其教育目标相悖
   “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课,是党和人民的意志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朱秋(2016)认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对慕课的调整度有限、学生认知习惯对“慕课”的适应性不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对慕课的认同度不高,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在本、专科阶段引入慕课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思政理论课旨在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引导、理想信念的确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仅靠慕课所带来的人机教学肯定达不到教師与学生情感交互的目的,而且由于慕课教学的时空随意性,这使教学效果难以监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程度降低。
   (二)慕课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产生侵蚀
   实际上思政课作为我国高校的通识课,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慕课主要由西方引入,难免会被资本主义价值观所影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因此,仅仅靠“慕课”的单纯引进而不加思考思政理论课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学目的从教学效果上来讲,依旧难以实现思政理论课所具有的对大学生价值塑造、完善人格养成的目的,如何实现“慕课”与思政理论课的相融依旧值得探讨与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吴亚书.“慕课”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64.
   [2]朱磊.逆序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3):78-82.
   [3]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61-64,69.
   [4]程涛.高校思政课在“慕课”时代的新模式教学[J].辽宁科技学报,2016(18).
   [5]郑娟.“慕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2):140-141.
   [6]高地.慕课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10-11.
   [7]朱秋.高校思政课引入慕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20):101-103.
   [8]王晓丹.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1).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