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单纯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是知识的输送和接纳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只有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摸索、自求解决。故教学生运其才能,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摸索到学习的“门径”,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自觉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注重渗透学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学与思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把思考的阵地留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其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能以教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包含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体积单位度量、把新的形体转化为熟悉的形体、找到与熟悉的形体的联系。教师以此为切人点,为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自己从这些形体中找到能帮助推导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形体,这时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帮助学生的思维.学生面对难题,在积极动手挑选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比较、筛选,再比较,再确定。当学生确定一个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正确结果,而是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形体?你准备采取怎样的方式研究圆锥的体积?学生的选择可能还处于感性的状态下,而让他们思考学习方式就把无序的思维引到了理性的思考。学生通过互相的交流、辨析.发现找到与熟悉的形体的关系才是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与圆锥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圆柱体。从而确定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的需求与探寻解决方法的探索上,真正实现了学与思的紧密结合。
  二、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离不开“导”,教师的“导”不仅仅足“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开窍有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把自己的金钥匙。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同时运用一种学习方法,定不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收不到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目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发现、运用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黄豆有多少粒”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一位教师在上课时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堆黄豆,让大家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学生们面对这个有趣的问题。纷纷猜了起米,结果各不相同,而且差距较大。这时,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认为可以一粒一粒数一数;有的认为装在较小的杯子里,数出一杯能装多少粒,然后再看一看能装多少杯;有的建议把黄豆平分成几小堆,只要数出一堆,就可以推出整堆的数量了;还有的同学想到.把小组同学都动员起米,每人数一推,然后相加就可以了……面对学生们呈现出来的不同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给予肯定和否定,而是把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记录,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淡谈自己的认识。学生通过互相比较,逐步澄清了认识,推荐出几种大家都认可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再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操作后再一次交流,再次评价,再次审视自己的选择。让学生认识到:“学无定法”,真正适合自己的,能帮助自己找到解決问题途径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重“量”同时更为重“质”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恐怕讲授的知识不够伞面、不够深透,求多求广,结果是面面俱到,多而不精,学生也变得“通吃”,不管有用没用,都去背都去记,不但花掉了大量宝贵时间,学生也因学业过重变得疲惫不堪。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讲求选材艺术,在指导学生学法时,帮助学生清理、矫正思路,对课堂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沉淀、筛选,使无形的教学过程有形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多向求同”。此外,还要教给学生归纳和概括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内容中找出线索,理清层次。
  有的教师教学“整理与复习”时,不但重说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更重视方法的归纳与概括。比如学习了“小数除法”,教师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地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每个人的结果,小组内讨论出最佳方案,全班共享。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课上又一次的思想碰撞,拿出的方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画出一棵知识树,树干代表小数除法,树枝代表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小数,小数除以小数。每片树叶则代表具体的法则;有的画出一个表格来表示所学的知识;有的是汉字加图示的方法……虽然占用了课堂的时间,但收效是相当大的,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明确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了知识体系,使知识形成网络化,辐射面更广阔了。
  实践活动,也是因材施教的途径,教师要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课,如“队形中的学问”、“走进网络”、“购物小窍门”……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还会发现解决问题时的策略,进一步完善对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的再认识。此时教师应起导向作用,不可过多干预和限制学生,只有学生的“内因”积极活动起来,于能在“外因”作用下,学有所长。
  总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是教育事业的崇高职责,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只要我们存课堂上切实渗透学法指导,相信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8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