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整合的思考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在农村初中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深切体会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容量少、气氛差、效率低的现象,很多语文课堂启而不发、枯燥乏味,“引人入睡”;在课堂上,学生有的搞小动作,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问题,缺乏吸引力。如何将语文课堂变成激情的课堂、充满朗朗书声的课堂、收获审美体验的课堂、升华思想情感的课堂呢?吕淑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提升、整合。
  一、课堂语言艺术的提升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规范,有外交家的语言严密,有政治家的语言智慧,有电影演员的语言形象,有相声演员的语言幽默,有人民群众的语言通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课堂形式千变万变,但无论如何变化,总脱离不了对语言的使用。语文教学是把课文中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淺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要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和精彩。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提升课堂语言艺术。
  二、课堂教学手段的提升
  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模式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语文课是教师的“独角戏”,久而久之,教师感到疲惫、烦琐,学生感到枯燥、厌烦。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现代教育手段迅速普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进行综合处理,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对语文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优化了课堂结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优化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多媒体的运用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将无声的语言鲜活地呈现出来,将平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无法替代的。
  2. 利用直观形象,突破课文重难点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空限制,许多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师的语言表述无法达到穷尽文本深层内涵的目的,因而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建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大课堂容量
  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以尽量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投影,将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等学生回答完毕后,就可以及时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比传统的板书效率高、效果好,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课上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得到了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课堂组织形式的提升
  优秀的教师有丰富的课堂组织经验,让学生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组织,构建目标导学、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精讲点拨的课堂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1. 目标导学
  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定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手段,形成初稿;再将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导学案,修订导学案,使导学案最优化。学生课前预习时,在“导学案”引导下,先自己读书思考,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任务。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边查资料等,达到先学后教的效果。
  2.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即每个组的成员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而且各组之间的水平必须大体持平,这样做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有利于小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为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小组长,组织小组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态度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些都要具体指导,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 探究展示
  教师在课堂上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学习为形式,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对话交流,改善了传统的教学关系。课堂上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来,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根据问题的特点,教师可再提出拓展性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教师应纠正学生展示或回答时的知识性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评价回答或展示的内容,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4. 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为学生答疑解难,总结答题规律,指导答题方法与思路。教师的精讲点拨要有侧重点,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或从来没接触过的知识;讲难点——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分析其难点,务必让学生透彻理解;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三不讲”是指: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能够弄懂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难度较大,可不讲)。教师精讲点拨的时间不能太长,一定要给学生预留一些时间,因为主角是学生,受益的当然应该是学生自己。
  通过构建目标导学、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精讲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前预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点拨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合作、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堂有效教学的提升
  农村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提升教学效率。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和动力。语文教师要樹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教学气氛,让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沟通,教学双方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分享得失,展示独特的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成长和创造的愉悦和幸福,从而实现教学的价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从“教会”转为“会教”,学生要从“学会”变为“会学”。学生迷路时,教师不轻易指明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学生畏惧时,教师不是拽着他走,而是唤起他的内在动力;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 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真正建立起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思维发展、激起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下,学生必将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在对话交流中学习、领悟知识,生发出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创造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一是充满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二是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形成探究动机;要注意对学习成功者的赞许,对学习困难者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者的友善,使他们在互动中竞争,在互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分享,在互动中树立自信。三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多给学生一点读书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次表达、倾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份体验成果的喜悦。教师要迅速、敏捷而准确地做出分析、判断,果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屠大华.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刘锡轩,丁恒,侯晓音.计算机运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