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高中数学概念之力,扬学生核心素养之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引入概念”“自主探索形成概念”“不同维度理解概念”“分层推进应用概念”“建构拓展精致概念”等策略,培育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核心素养,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及数学抽象素养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引入時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数学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应用数学教具,使学生觉得概念引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便于数学概念的抽象,为概念的建构创造良好开端。
  1. 以数学故事或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历史故事和实际问题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给我们单调的数学教学增添了一些活力。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或者给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2.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相关的经验,通过设置富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造成知识冲突,诱发数学抽象,引入概念。
  3. 用实例、实物、模型或动手实验引入数学概念
  高中数学概念,有一部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师采用这些实例、实物、模型,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萌发数学抽象。
  4. 针对生活实际对象,收集、整理数据,引入数学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让学生自主、积极地从生活中或网络上收集数据,也可让学生借助计算机生成数据,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在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数据分析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了。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数学建模素养
  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给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些问题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则以自学辅导并加以讨论来完成;若有些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独立完成的,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剥茧抽丝”,逐步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便能逐步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了逻辑推理及数学建模素养,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引导探究。
  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因此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自觉获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从而形成新的概念。这样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培养了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地获取和体验数学知识。
  2. 合作交流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和自我反思。如果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3. 自主建构
  让学生学会新的概念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自主解决、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创设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数学概念及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三、从不同维度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及直观想象素养
  生动、恰当地引入概念,只是概念教学的开始,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新概念,还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多方法地让学生交流体会,解析、归纳概念,真正记忆、理解、掌握概念。
  1. 概念的表述必须准确、科学
  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地表述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概念的记忆要讲究方法
  概念要深刻理解并牢固记忆,需要讲究方法。一般可采用字诀记忆法、类比记忆法、要素记忆法、体系记忆法,或多种方法结合记忆。
  3. 要从不同层面理解概念
  (1)定义要素理解。定义要理解,要掌握核心,就必须让学生体会概念的文字定义要素,挖掘其本质,体会概念所要表达的数学意义。
  (2)数学符号表示。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关键在于能够合理、恰当地应用符号,而这又要依靠对符号的实质意义的把握。引进数学符号以后,应当引导学生把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实质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看到符号时就能联想起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事实上,如果能将概念的符号与概念的实质内容建立起内在联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
  (3)几何图形解析。数与形的结合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深刻体会概念的好方法。数形结合妙用无穷,教学中凡是“数”“形”能够结合起来讲的,一定要尽量结合起来。利用图形解析概念,能化抽象为直观,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用概念解题的方法,找到最佳的解题思路。   (4)考究充要性(可逆性)。定义都是可逆的。概念定义的可逆性有重要作用,利用定义可以判断某事物是否符合这个概念,逆用定义可以得出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性质。考究定义的充要性,学会顺用和逆用定义,才能灵活地运用定义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分层推进应用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数学运算素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在概念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课堂上听懂了,却不会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而且对知识的遗忘程度比较高。因此概念的巩固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干扰概念教学的例题要更换,对脱离学生实际的概念应用题要大胆删去,要精心设计适量的、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设计题目时要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编拟各种题型,也可有意设置错误解法和易错习题,学生通过阅读、辨析、讨论,找出错误并纠正。
  1. 基础训练
  运用概念既是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程度的根本标志。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后,要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教师应精心选编直接运用概念的基础训练题,要求学生紧扣定义,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解答,使概念在运用中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教师要及时从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加强数理运算,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2. 变式探究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是决定数学概念能否顺利掌握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作为理解新概念的支撑点,那么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扩充和新概念结构的建立就不可能发生。在教学中,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变式设计(图形变式、语言变式、数式变式),一方面可以巩固并检测概念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3. 实际应用
  将枯燥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概念的理解就能更透彻,还能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力手段。
  五、建构拓展精致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
  从根本上讲,概念教学就要是做到返璞归真,其过程就是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从现实原型到概念抽象、形象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概念,最终完成主动建构。
  1. 完善知识体系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不仅要正确区分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还要把它们纳入一定的系统中。教师通过总结,让学生了解一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个概念在整个概念系统中所占的位置,使概念体系更加网络化、系统化,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应用起来才会灵活和易于迁移。
  2. 形成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会判断方法的优劣,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实际应变”“总结反思”“经验积累”“自我调控”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并主动学习。
  3. 培养个性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挫折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困难。通过这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精神。
  4. 建构科学发展观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培养学生审慎的思维习惯,形成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同时,教师应努力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形成自主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真正把深化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更高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2]張峰.对概念导入和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1).
  [3]李明照.“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5(8).
  [4]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