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成分。情感教育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存在方法不当、程度过轻等问题。为了解决教师们的困惑,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了四种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运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感性因素,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如通过营造课堂气氛、鼓励式评价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1]。情感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爱上这门学科,而且还能最大化地利用教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一、挖掘文章背景,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程度对理解整篇文章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以文章的背景为依据,带领学生共同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挖掘文章背景应当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是时代背景,时代会造就文人,也会影响文人的写作特点,时代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同时也为作者提供写作的素材。因此,挖掘文章的时代背景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深层含义来说至关重要。第二是作者生平,许多作者的文章是对他们生平经历的复述和经验总结,其中包含的许多至理名言也是他们经验的副产品,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对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来说也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了解了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才能超越文字和时代的限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教授《最后一次讲演》时,笔者就带领学生一起挖掘写作这篇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1946年7月15日李公朴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在这次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作出了愤怒的斥责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先生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从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领略到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因此,挖掘文章的写作背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还能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成长。
  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使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许多教材文章的课后习题之一,虽然它一直存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舞台上,但许多学生对它却并不重视,还经常觉得这是在做无用功。事实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加深自身对文章内容的印象,还能在朗读过程中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将其作为写作的素材[2]。此外,教师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的读音轻重或者停顿,体会文章的情感起伏,从而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三维的情感体验。在组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感情;二是带领学生诵读。没有投入感情的朗讀和复读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能分享文章的情感变化,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控制感情,使每一句的情感都恰到好处。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以往的教学不仅受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还受到教学条件的约束。板书作为主要的传统授课方式,承担着传授知识这一教学任务,但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授课模式逐渐被多元、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所取代。新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促进他们全面、多元地发展,以往单一、平面的板书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而新媒体的多样性更加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情感体验的飞跃,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加强情感体验,如播放与文章有关的电影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上课之前聆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等等。例如,在教授《社戏》这一课时,为了触动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视频,在学生对那个时代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变化莫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再让他们欣赏这部小说,这样一来,他们便更容易体会鲁迅先生在文中蕴含的感情。《社戏》重点不是外在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对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农村淳朴的情感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我们可以把《社戏》描绘的情景当成鲁迅先生精神家园的回归,是鲁迅先生向往的桃花源。
  四、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师生默契
  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而是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积极,还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处更加默契,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一是评价,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也是促进学生与教师沟通的良好手段,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的了解,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二是小组合作,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能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默契、升华感情。例如,在教学《黄河颂》这一课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这一曲目,从而使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气势磅礴。这篇文章歌颂了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同时激励中华儿女,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入的感悟,笔者向学生提问:“结合文章文本与具体曲目,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实时互动交流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结语初中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和专业性兼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以往平面、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感性的情感教育方式。但情感教育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应用策略。在本文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四种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挖掘文章背景,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使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运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师生默契,以期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去,从而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欣.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课外语文,2017(22):36.
  [2]黄慧萍.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课外语文,2017(06):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8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