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过“年龄效应”看二语习得的最佳年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临界期假说”,进而找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从而呈现这样的观点:所谓的“临界期”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二语习得的各项技能中所表现出的优势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各自的学习目标,合理确定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此外,二语习得的年龄也并非越早越好,儿童的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需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效掌握一门外语,否则会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之对外语学习产生抵制、消极情绪,同时教育者也应相应地采取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二语习得;年龄;临界期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16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7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国际交往不断得到深化,外语学习的热潮从未减退过,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得到相关学者和英语学习者的关注。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外语学习取得成功。此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于是各种教学法相继而出,但是单从教学方法上出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的研究对象应逐渐从教学方法的选择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研究表明,年龄问题是影响二语习得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是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语言学科的讨论热点,而且成为涉及相关学科如教育学、神经心理学、生理学、心理语言学等作用于外语学习的焦点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从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对象研究年龄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但研究的结果很难达成一致。尽管如此,有关年龄的研究从未中断过,甚至成为当今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原因在于有关年龄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外语课程的设置和学习策略的定位。
  20世纪50年代,著名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从生物学的角度诠释关键期理论,从而得出结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1967)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著名的临界期假说。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大脑具有可塑性和灵活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毫不费劲地进行,这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涉及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活动,所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就又快又容易;而在青春期到來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具有这样的弹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难。”Lenneberg主要是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临界期假说”这样一个概念,并非第二语言习得,但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却引发了人们激烈的争论,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与临界期关系、最佳二语习得年龄的研究和讨论,国内外学者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差异的依据之一就是临界期假说。
  临界期假说对于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究竟有多少解释力,语言研究者们长期以来对此看法不一,争论的焦点围绕在二语习得的最佳年龄上,双方各执一词并试图用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支持临界期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实验出自Johnson和New-port之手,受试者是母语为汉语和朝鲜语的美国移民(3-39岁),一方面,实验证明了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随着接触英语初始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另一方面,实验发现二语学习的衰退期始于7岁,而不是临界期假说中提及的10或12岁,这说明临界期即使存在,对于时间方面的界定受到了大家的质疑,这个假说过于笼统概括化,没有把许多细节问题考虑在内。
  同样,对临界期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也大有人在,Neufeld在1978年的实验常被用来反驳“临界期”的存在。受试者是20位母语为英语的成人,实验让他们接受18个小时的汉语和日语强化训练,接着让他们参加语音语调的模仿测试,结果显示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受试者被认为已达到了汉语和日语本族语者的发音水平。Birdsong(1992)的实验对象是母语为英语的成人法语学习者,通过一些典型性的语法判断题,可以看出他们习得语法的能力并不亚于青少年学习者,关键期并未在这些人身上发生作用。反对临界期假说者所持有的理论依据是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该假说认为,“所有学习者,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大量可理解输入和较强的倾向性过滤能力均可习得目标语言。”
  本人根据多年课内教学所接触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以及课外有关他们学习背景的交流,对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语音、词汇、语法、交际能力方面的分析结果呈现如下:年龄的大小对于语音的习得有很大的影响,六岁左右开始正式接触英语更有希望获得本族语者的发音,因为年纪越小,发音器官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就越强,模仿能力也是成人所无法企及的。词汇方面,年龄越小越占优势,但是年龄较大者特别是具备词汇基础和构词法的表现得也相当出色,这表明在这一方面年龄的增长并不会影响学习新词汇的能力。语法习得方面,整体来说是年纪越大越有利于语法结构的掌握,年龄稍长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将抽象的语法规则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但过分强调语法规则也是他们的“软肋”所在,会使他们二语习得进入“瓶颈”阶段,即便如此,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在习得语法的顺序上是完全一致、不受年龄制约的。交际能力方面,很显然是年纪较小接触英语的更胜一筹,他们在起初接触二语时是自然的“习得”,而非刻意地“学习”,他们习得二语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就是为了交流,这样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当然能够对二语习得的最终效果起到积极和决定性的作用。   接下来再将研究具体面向我校2016级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专科生,近几年本校专科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源质量也随之下滑,给大学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引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面对英语基础严重薄弱的学习者,如何能够在她们学习态度端正的前提下,能够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上述表格虽然简单,但还是能够反映出一些问题的,撇开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不谈(因为这些因素存在太多的变数),江苏的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如表格所示,他们初学英语的年龄是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与其他地区的学生在初学英语的年龄上差距不大,但是他们很多人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各类“幼齿”单词,例如:apple,dog之类,甚至能够从嘴巴里冒出简单的英文问候类句型,英语对之早已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再看阅读、写作、英译汉这些综合题,差距拉得尤其大,这和词汇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如何有效率地、技巧性地背单词,需要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这个东西,年纪越小,越容易养成;相比之下,在云南昭通市,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小孩正式、系统式的接触英语是初中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明显变小,教师在对学生施加积极正面影响的难度增大。总而言之,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可以浅显地接触英语,充分地利用好孩童这个时期特有的的隐形学习能力,因为隐形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后进入小学阶段,在显性学习能力的影响下,应该开启正式系统化的英语学习,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学习效率和效果会大打折扣。
  以上是从二语的各项技能方面简要地比较一下年龄的差距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由于本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限,再加上调查面小,难免有许多缺陷,结果的真实度和准确度有待进一步验证的必要。接下来笔者再从外部因素即认知能力、情感角度和语言输入等方面来比较两组学习者(仍以青春发育期为划分界限)的优劣势所在。
  一、认知能力
  青春期之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形式是具体的,对于他们来说,语言是表达意愿的工具。青春期后,儿童的感性认识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认知能力与语言习得能力也在同步发展,也就是说儿童是具体思维者,一般来说,过了青春期就可以进行抽象的正式的思维,实际上语言是抽象的,应该被视为一个“系统”来习得和理解,优越的认知是习得二语的前提。因此,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要强于儿童,因为他们是抽象思维者,二语习得需要大量的抽象思维。
  二、情感角度
  从情感角度来讨论二语习得就不得不提到Brown的观点,他把文化认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开始的兴奋与激动、文化休克、文化强调和吸收接受新文化。儿童在接受社会文化方面具有弹性,他们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从第一阶段逐步过渡到第四阶段,这样就达到了对于一种新文化的认同。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所起的是过滤作用,过滤作用越强,进入大脑的新东西就越少,儿童能够很容易地融人另一个社会、文化群体,这样他们所接收到的新事物、新观点就会很多,就越容易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这样文化差距被缩小了,文化隔阂也消失了,使用和接触二语的机会就更多,二语水平自然就会随之提高。
  三、语言输入
  当学习者有足够的目标语言的输入时,语言学习就可以发生,当然输入想取得一些效果的话,那么输入必须是可以理解的,是就是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1”概念。语言学习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首先必须有大量的自然的可理解的目标语语料的输入,目标语言的输入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语的,然后对输入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融入到自己现有的只是框架中,最后在新的交际环境下,将输入到大脑的目标语语料进行重新构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儿童使用和接触二语的机会较多,能够获得正确的自然的目标语语料的输入。
  对于临界期假说,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它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因而笔者认为过于绝对,对其结论持怀疑态度。本人更倾向于接受“敏感期假设”,它认为“有的语言技能在某个阶段更容易习得,而有的语言技能尽管难度大,却要在临界期后才能获得,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有一个关键期,而是多个,语言的发展是连续的综合的发展,一个整齐划一的二语习得临界期难以得到证实。”事实告诉我们,对于第二语言的某些技能,成人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词汇与语法的臨界期和语音的关键期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道的语音语调越早接触越容易达到native-like的水准,而词汇和语法需要学习者的大脑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语言区域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各项技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项权威性研究精准算出二语习得最佳年龄的准确数字,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二语习得并非越早越好,只有当孩童的大脑语言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是二语习得的最佳时期。既然如此,我们的研究重点就不应再苦苦找寻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而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学习外语的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样的研究相信能对外语教育、外语学习带来帮助,通过对比分析他们在外语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找出适合各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二语学习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