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于学生对阅读文本材料综合理解的能力差,导致了学生对文本内容感悟体会输出困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重点落实好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不断引导学生心灵,使之走进课文,重视教授读书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还要注重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益;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拓宽学生思维深度;历年真题,强化阅读能力训练直击考试,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94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平时胡扯扒扯可有能耐了,上课时如果你让他们来谈一谈自己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时,基本上就都熊了!谁也不吱声,整个教室一片死静,很少有同学能站起来大胆地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这一普遍现象说明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是比较差的。是由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理解的程度不够,导致了学生对文本内容感悟体会很难输出。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落实好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阅读教学要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各项要求,因为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纲领性文本,纲举才能目标明确,纲举才能目张。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各项要求,教师要做到四个明确。第一要明确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地位要求。第二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总目标要求和阶段性目标要求)。第三要明确阅读教学的评价要求。第四要明确阅读教学建议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每一条、每一款,都内涵丰富。应做到逐字,逐句地加以理解,要理解得透彻,解读得明白。更重要的是教师积极能动地、创造性地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转化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胸中有纲,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二、引导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对一篇课文深度地学习,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进去,引导学生的心灵真正走进课文,而不是要追求什么“热闹”,也不是要追求什么“高潮”,而要追求每个人的心真正走进课文,心走进了课文,才能和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融入课文的精神境界,进而才能深刻去理解文本中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章。实践证明,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主旨,是易于引导学生读进去的。怎样才能算是读进去呢?要能达到两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读出自己;第二个境界是读出问题。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所谓的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读出问题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说明你用研究眼光去读课文了,读出问题还包括能质疑,能提出批判性观点。”
   那么如何读出自己?就是要“以情感触动情感”!我们所阅读的课文一般都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一定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所读的文章都是经过了历史沉淀的经典性文本。但是不管时间多么久远,空间如何变换,文本所承载的褒扬“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 ”的人本主义文学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总能找到触动自己情感,引起心灵共鸣的语段。那就是架起读者与文本情感的桥梁。例如:在教朱自清的《冬天》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情感语段与大家分享。一位女生说“‘外边老是冬天,家里总是春天’最能打动我。特别是冬天放学回到家时,感觉到屋里是温暖的,爸爸、妈妈关心是温暖,爷爷、奶奶接过我的书包是温暖。妈妈说:‘孩子饿了吧!快吃饭吧!’更是温暖的,我每天回到家里总是这样,回到家感觉就总像春天一样,特别的温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画找触动情感的语段,并与他人分享。使“情感触动了情感,心灵感动了心灵”。“架起了读者与文本情感的桥梁”,就是读出自我,为进一步读出问题做了更好铺垫。
   三、“授之以渔”重教读书方法
   方法是通向文本的钥匙,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重教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只有学生会读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解读文本。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呢?那就是要注重精读教学。精读课主要是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其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一堂课下来,要让学生得到些“干货”,这些干货就是读书方法。不仅要教阅读的共法(快读、默读、跳读、猜读),而且还要教不同文章题材阅读规律,更要教深层阅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议论文阅读要求:“阅讀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道理、事实、图表等)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思考做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观点与材料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怎样把握文章观点呢?如何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如何指导学生去思考判断?都要通过精读教学。落实到具体文章篇目范文中去,不断反思和总结方法。并能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形成阅读能力。
   四、注重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益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好的课堂提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反之刻板的课堂提问,会使教学活动陷入僵局。而灵动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得不但有趣而且更有生机,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益。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课文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在师生互动,生生活动过程中,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因此教师要敏锐抓住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思路,进行追问。教师还应敏锐抓住有价值的质疑,给予学生机会,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欣赏和鼓励。让课堂生成得更丰富,更深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的做法。
   五、鼓励学生质疑,拓宽思维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要求提出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目前我们课堂状况是,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听讲、被动理解、被动接受知识,坚信书本无疑,信赖教师权威无错,不敢提出自己的判断与质疑。批判力与创新力严重不足。缺失批判性思维的语文课会致使语文思维表面化、浅显化、机械化,甚至是思维的僵化。假如给予学生独立评价故事与人物形象的机会,极易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语文的批判性学习,有助于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所阅读文本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因此阅读课教学,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对话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六、结合真题强化阅读能力训练
   历年的中高考语文真题,都较好贯彻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各项评价要求,是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最佳量表。阅读教学要结合历年中高考的真题,加强平时阅读训练,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一是要分析研究真题阅读部分试题,从中发挥真题的导向作用,在平时阅读课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是要以真题设计为模板,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技巧。三是注重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注重训练学生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能力。注重训练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对文章以及生活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雷俊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J].陕西教育,2004(6).
  [2]杨世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J].重庆教育,2003(5).
  [3]许春香.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实效[J].语文天地,2010(9).
  [4]王雅清,邓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法运用[J].九江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许秀英(1965— ),女,汉族,黑龙江方正人,中学语文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2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