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寓哲学原理于思想教育”的具体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运用哲学原理进行思想教育很有效。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联系、矛盾的普遍性”等哲学原理融入思想教育,效果斐然。
  [关    键   词]  哲学原理;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144-02
   一、哲学原理渗透于思想教育中的科学性、时效性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在工作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思想政治的知识层面的“授业、解惑”外,更肩负着对他们进行“传道”的思想教育任务。“传道”意即要逐步向学生浸润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并日益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都知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考支配和改变行为,其实学生的大部分困惑及不良行为都是源于思想问题。因此“传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有多种方法,如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依据的理论教育法,然而直接采取说教灌输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让他们产生抵触之心,并不易令学生接受和“内化”于心。
   自古以来,哲学就被视为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英文是“philosophy”,其本意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门爱智之学,探究的是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以及人们想问题和办事情的思维方法,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思想不仅能让人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我们身处的社会,更能让人辩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我们人生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尝试着将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哲学原理渗透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样,在学生联系实践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原本枯燥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思辩、智慧的哲学思想的点拨和引证下变得形象生动,也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指导性了。特别是一些形象生动的哲学寓言故事,经常可以让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这样,思想工作也就很容易做通了。因此,实践证明,“寓哲学原理于思想教育中”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哲学知识,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结合下,思想教育工作也更具备科学性了;同时,辨证全面哲学原理是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并增长智慧,这样使思想教育工作变得事半功倍,更具备了时效性,令思想教育工作既生动又高效地顺利达到目的。
   二、“寓哲学原理于思想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要搞封建迷信活动
   有一段时间,我注意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玩起了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有一些学生将一些算命的扑克带到学校,一下课就三人五人聚在一起占卜未来;有一些学生竟然在上课都在看一些《星座宝典》《姓名与人生》之类的书籍。这些行为既影响他们的学习,也污染着他们的思想。于是在课堂上我立刻就此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上的指导。我首先问到:“美国‘9·11’事件死亡了多少人?”学生答:“三千人吧。”“我国汶川大地震死亡了多少人?”“七万人左右。”“我又接着问;“他们是否都死于灾难?”“是呀!”我又进一步:“那么这些不同贫富、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命中注定死于同一天的同一場灾难吗?难道有人算得出他们的这个“命”?难道他们都有相同的所谓‘手相、生辰八字’吗?”学生一听顿时词穷了。我乘机将哲学思想引入近来,我告诉他们,无论是天文学、物理学,还是生物学都证明了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之后,自然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质世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上帝,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姓名与人生有关系,岂不父母都给子女取个“好名”,子女就都一生好运了?通过这次交流,大部分学生也认识到了这些游戏的不科学性以及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算得“好命”,则容易对之产生依赖思想,反而放弃主观努力;算得不好,则容易诚惶诚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因此,这一类活动逐渐在教室里消失了,偶尔玩玩的学生也承认他们也仅仅是闲暇时抱着游戏的态度玩玩罢了。
   (二)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达质变的——不要以为迟到是件小事
   有一阵子,班上有几个学生总是来迟到,迟到时间也就是那么两三分钟。我曾多次提醒、批评,他们都似乎不太在意。于是我将他们叫到办公室让他们谈谈对迟到的认识。他们都几乎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又从不旷课、打架,从不犯什么大错,不严重破坏班级纪律,只是时而迟到一下,不算什么大事。我一听感到有些吃惊,于是引用了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为: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恶劣的影响就不小了,而是变大了。如“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就是一个实例,偷一针一线成不了小偷,而随着偷窃物质的数量增多、数额增大,这个人的性质就变成小偷了。同样,也不要以为善事很小就不去做,小善也会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成大善。雷锋也就是从一件件助人为乐的小事把自己塑造成品质崇高的青年。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哲学原理中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成场所的变更。在量变状态下,事物呈现出相对静止状态,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原来平衡稳定的局面被打破,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此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另一事物,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你们迟到看似小事,但今天迟到一次,明天迟到一次,日积月累的迟到过程不就是一种量变吗?你们原本是遵规守纪、行为规范的学生,在这样的量变积累变到质变,难道还能说迟到是小事吗?在学生的点头中,这次哲学原理与思想教育的渗透也顺利结束了。    (三)运动是绝对的,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坦然面对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说得形象一些,即世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变化着,也有人将它演绎成: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体味到这一精髓。有一些学生对成长感到苦恼,他们怀念童年时的天真烂漫,对成长带来的生理、心理和周遭环境的变化感到苦恼而迷茫;有一些学生陷入失去亲人的深深痛苦中,久久不能自拔;有一些学生会因为物品的丢失而长时间烦恼不已;还有些学生害怕毕业离别的到来,过分留恋校园生活,而惧怕踏入纷繁的社会……
   其实,以上烦恼的事由都可以用运动的哲学来阐释。人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他也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的:血液流动、心脏跳动、呼吸、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大、生老病死,从婴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死亡,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应该欣赏并欢迎成长的到来,刻苦学习,加强锻炼,调整心态,坦然地接受并伴着岁月茁壮成长,感受人生旅程中的每一站。世事无常,生命在运动,每一个人都会离开世间,对这一自然规律也要坦然面对,振作起来,好好地活下去!物品丢失了,也说明了事物在运动变化着,没有一件东西会永远伴随着某一个人。一些物品离开你了,但一些物品又会属于你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散离合,无物常住”,都是万物在运动变化的体现,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与时俱进,从容自信地告别校园,踏向社会广阔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我们不要惧怕变化,而应坦然面对无处不在的变化!
   (四)略议其他一些哲学原理在思想教育中渗透的运用
   在教学教育实践中,寓哲学原理于思想教育的事例还很多。比如,对未来缺乏信心、感到自卑的学生,我运用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哲理,让他们认识到事物是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自己不懈进取,坚定信念,鼓足信心,自己终将会有光明灿烂的未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嘛!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让学生学会了一分为二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唉声叹气,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负面情绪都连绵持续,我通常都会用矛盾普遍性的思想开导学生,万事万物都由两个方面组成,遇到挫折就想好的一方面,尼采说过“没有让你死的事情,只会让你更坚强”不是正好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修炼我们的心性,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吗?逆境虽然是我们的绊脚石,但同时也是我们的垫脚石呀!歌词“一波还未停息,一波又来侵袭”这不也是在说明矛盾贯穿于人生始终、无时不有吗?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提高、个人的进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而不要一味夸大家庭、同桌、班级、学校等外界环境因素。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令学生知道了凡事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调查了解,比如在与同学有矛盾的时候,不能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比如在定目标计划的时候,也不能仅仅把自己的主观愿望作为出发点。
   能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令学生意识到凡事有因有果,昨天的行为决定今天的自己,今天的学习和行为决定明天的自己。比如说,有一些男生悄悄地抽烟,认为抽烟很有男子汉气概,而没有意识一支烟可能带来处分从而影响毕业分配,一旦养成了习惯对自己的经济未来的身体都有很大的影响。“细节决定成败”,这不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吗?
   通过实践,我体味到寓哲学原理于思想教育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既增长了思想教育的趣味性、形象性、科学指导性,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实践了“理论为实践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一使命。这样的思想教育,时时穿插着哲学寓言、哲理故事、哲理事件,从中提炼出的哲学思想无不春风化雨,我认为,这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将在教学与教育中不断求索,以求得两者的相互结合与推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郭學军,郭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