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寓情于奏 学乎于范 风归本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8年12月23日至26日,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这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法”项目组、上海音乐出版社承办。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为本活动提供资助。会议分为专家讲座与主题发言(八场)、学术论坛(三场)以及音乐会(两场,其中一场为2018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赛音乐会暨颁奖仪式)三个部分。来自全国近八百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他们或高屋建瓴、抛砖引玉,或洞察入微、深刻解析,时而针砭时弊、激扬文字,时而畅所欲言,共襄盛举。
  一、情感与技术——钢琴演奏中永恒的论题
   专题大师课和讲座根据不同作曲家的特点,给予更多的演奏艺术指导。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和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分别分享了舒伯特奏鸣曲的“抒情-史诗性”音乐内涵和肖邦作品的旋律性取代炫技化的演奏方式,即“只有音乐处理与肖邦的个人情感相吻合才能正确地传达他的精神内涵”;旅法钢琴家秦萤明和上海音乐学院江晨教授在各自讲授德彪西和拉威尔作品的演奏处理时,都强调运用细腻、夸张的演奏手法将旋律勾勒清晰的重要性。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叶卡捷里那·阿列可塞耶夫那·穆丽娜的大师课通过对卡巴列夫斯基儿童钢琴作品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的阐述,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强调儿童钢琴学习需要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而从教师的层面,更应该培养儿童良好的读谱习惯,强化儿童对音乐乐句的感受力。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演奏中,穆丽娜认为,演奏者可以尝试用拳头击奏的方式寻找“浑厚如钟”的音响效果。上海音樂学院唐哲教授结合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表演实践,运用两种不同的触键和旋律气息处理模式,分析了目前国际钢琴演奏中对中国钢琴作品处理的差异。
   专家们讲解的钢琴作品,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强调了乐曲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演奏技法上,强调用不同的触键和旋律气息方式,呈现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在注重钢琴演奏技巧同时,批评缺乏音乐表现力的技术练习,强调技巧为音乐处理服务。
  二、规范与系统——基础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上海音乐学院王庆副教授主题发言为《“天然”与“合理”——浅谈钢琴启蒙阶段的几个技术问题》。他通过对“天然”与“合理”动作的诠释,对“本能”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当天然动作和本能动作越相近其天赋越高。通过形象生动的举例,展现了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关联性,提出了解决声音轻而不飘、响而不燥音色效果的演奏方法。王庆传递的“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技术的艺术”与“钢琴弹奏具有体育性”两个理念,体现了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的回归。上海音乐学院杨丹赫博士通过对20世纪以来美国钢琴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高校钢琴教学法学科特点及问题的梳理,揭示了美国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多元化形态、教师队伍“少而精”、教师各具专业所长的特点,对我国尚未成熟的钢琴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美国堪萨斯大学音乐系钢琴教授史考特·麦克布莱德·史密斯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对钢琴教学的影响及推动》讲座中,分享了现代高科技语境下,如何让他摆脱了传统的导师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以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授课模式和课程安排,让更多的不同地域的学生享受优质的钢琴教育资源的经验。上海音乐学院周薇教授分析了目前基础钢琴教学过多用演奏法代替教学法,缺少对于音色美的追求的现状,提出了教师应该运用内心听觉训练、内心节奏训练、读谱视奏训练和技术基本功训练等解决办法。上海音乐学院赵小红教授提出了“分层次,横加竖”的钢琴师资培训概念和模式。“横”即听觉、节奏、读谱、技术和表情每个层面要进行全面和多样的培训,“竖”即初中高级钢琴教学进行分级培训。她指出,国际上的钢琴教材已经贯穿这样的理念。
   在本次钢琴教学周的学术论坛《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合格的钢琴教育人才》和《高等音乐院校如何引领和规范社会钢琴教育的发展》中,十余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也讨论交流了钢琴教学与学科建设发展的问题。与会专家和学者都强调了作为钢琴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演奏技巧是钢琴教师永恒的课题。同时,强调钢琴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联系。
  三、挖掘与传承——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推广之路
   本次钢琴学术周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对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挖掘与推广。为了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收集、弘扬与传承,推动中国音乐创作、教学与演奏的共同发展,2018年3月,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学科、“钢琴教学法”项目团队和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进行了中国风格初、中级钢琴风格作品的征集大赛。这次评选的作品与以往不同,是要求适合业余考级1—5级水平的幼儿、儿童弹奏具有教学用途及训练价值的作品,且作品演奏时长2—3分钟。全国有二百多首作品参加了此次评选,经过初试、复试的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十四首获奖作品,由上海音乐出版社集结出版,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隆重献礼。
   25日下午,杨燕迪教授主持了《中国钢琴教学作品的征集、挖掘与应用》的学术论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杨教授介绍了文化部和教育部对于当代钢琴音乐文化的大力扶持的背景,展示了自2015年起陆续出版《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等系列成果。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成立贺绿汀中国钢琴研究院,体现了钢琴音乐中国化的决心。中国风格钢琴教学作品征集大赛的决赛评委之一,旅法钢琴家秦萤明基于此次评选中《文嗨嗨武嗨嗨》将二人转音乐融入到钢琴作品中,《小河淌水》丰富的调性与和声变化让人回味无穷等实例,揭示了钢琴创作民族化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上海音乐学院唐哲教授通过2017年在西班牙艺术节演奏《牧童短笛》等中国作品,2018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大剧院演奏协奏曲《黄河》等自己教学中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推广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不仅仅要挖掘,更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进行推广,但建立“中国钢琴学派”说还为时过早。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周挺副教授提出了钢琴课与民乐课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他分析了目前中国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知之甚少,钢琴教学中存在“轻中重西”旧有观念等现状,提出了通过钢琴与民乐课程的学科交叉,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乐器史,有助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演绎的思路。一直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推广的中央音乐学院卞盟教授,不仅在几次钢琴音乐会进行了经典中国钢琴作品演奏实践,还将当代作曲家最新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进行公演,用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中国钢琴音乐。    目前的钢琴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西轻中”的现状,尤其在初级钢琴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从“拜汤车”一路弹奏过来,教师们偶有想选择中国风格的初级钢琴作品仿佛也无从下手。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类似《巴斯蒂安钢琴教程》、《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等系列化钢琴教材,但是本次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征集的曲目也丰富了我国初、中级钢琴教学的曲目资源。
  四、题跋与期待:对我国钢琴创作与
  教学观念的反思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此重要的历史节点,本次会议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分享了钢琴教学在国际上树立声誉的喜悦。在新的历史时期,会议为钢琴教育工作者们重新审视钢琴创作、演奏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本次会议对多元化钢琴教学体系方面的内容缺少创新性的探讨,只是 “就规范而规范”。诚如前文作者提及的“拜汤车”普世现象。如何让更多的钢琴教学体系参与到钢琴教学之中,实现钢琴教育的创新?如何让学生借助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体验?本次会议尚浅尝辄止,未能鞭辟入里。
   其次,“技术中心论”还是音乐精英层面创作与演奏的定律,本次会议缺少对不同层次演奏实践的讨论。高超的技巧表达深刻思想是钢琴创作与演奏者同样的观点。但是,钢琴演奏是少数精英阶层的沙龙艺术,还是要惠及大众的普及性艺术?如何兼顾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如何对钢琴学习者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本次会议尚未谈及。
   再次,“风归本土”的钢琴创作与教学尚任重道远。会议上一些专家列举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并对其走上国际舞台而欣喜。笔者以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虽有成就,但仍缺乏世界性影响。我国一百余年的钢琴创作史、演奏史与教学史中,除了《黄河》鲜有世界级钢琴名曲,而致力于钢琴作品创作的世界级作曲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我国的钢琴创作与教学,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应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基于研讨会及我国钢琴艺术教育现状的反思,笔者以为,应从三个层面改善我国钢琴教育现状。首先,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钢琴艺术密切相关的行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围绕“钢琴艺术创作民族化”、“钢琴教育体系多元化”、“钢琴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等关系我国钢琴教育发展宏观层面问题,做出高瞻性的、阶段性的部署与规划,以诸如前文提及的比赛曲目必须有原创作品设计等为抓手,从宏观层面对钢琴艺术与钢琴教育进行指导。其次,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的钢琴教学是培育钢琴演奏精英人才和钢琴教育人才的基地与枢纽。高等教育的钢琴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未来钢琴家,尤其是大众钢琴教育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在高等音乐院系的钢琴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钢琴教师的改革意识,将钢琴艺术民族化、教育体系多元化落到实处。如果在高等教育这一环节,不能对将多元化、民族化贯彻下去,一切呼吁都是枉然。再次,进一步丰富大众层面的教学思路。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少儿钢琴教育已显现出普及化趋势。在跳出“车汤拜”的禁锢,纳入更多民族化、多元化教学内容同时,不断融入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相关音乐课程,加强少儿音乐素养,并为未来钢琴作品创作积蓄能量。
   尽管作为一次研讨会并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解决所有钢琴创作、演奏与教学問题,但笔者依然对于会议缺少钢琴创作与教学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而忧虑,仅以此文,期待钢琴创作与教学的春天。
  
  陈    燕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颜铁军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53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