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世界文化遗产融入航线地理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面对民航业的飞速发展,空中乘务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将世界文化遗产融入航线地理教学,探索航线地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GIS技术,将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国内外的航线资源,多维度丰富航线地理知识,既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世界文化遗产;航线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72-02
   世界文化遺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沉淀,从一个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可以学习到这个国家最优秀的文化,体会到一个民族的精髓所在。一份世界遗产就是一部活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沧桑,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国际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各国都已纳入国策,我国也积极启动保护文化遗产工程,将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起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自然文化遗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将世界文化遗产融入航线地理教学,将二者有机结合,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国际意识,从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保护民族文化的热忱,让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航空运输地理知识,提升其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显得紧迫而有意义。
   一、航空运输地理学发展现状
   航空(运输)地理学从早期交通史学和历史交通地理学中脱胎而出,融合经济地理学、交通规划学、系科学等形成了现代航空地理学。它以航空运输地理分析为基础,围绕航空运输的人地关系、空间组织和区域结构建立的系统科学,它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其最年轻的学科分支。近百年的航空地理学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的学科起步发展阶段、50~70年代的基础体系建构阶段、80~90年代的理论框架完善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繁荣阶段。
   随着航空业的飞速发展,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航空服务专业。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航空运输地理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航空运输地理是飞行技术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对空中乘务专业而言,课程要求相对简单,课程名称一般称为航线地理,教学内容围绕航空运输地理学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航空运输相关的地理环境、航空运输布局、中国航空运输资源地理分布、中国与世界游地理等。目前针对专科层次空中乘务专业航线地理课程的教材非常少,且教材内容相对单一,缺乏系统设计,只是将航线的相关知识与旅游地理知识生硬叠加,没有将二者有机融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与规划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课程结构、教材体、学习方法及资源整合等环节中,让自身潜在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充分释放,培养空中乘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问题亟待解决。
   二、世界文化遗产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的《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分类和定义的规定,世界遗产主要是指由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的、罕见的、目前无法被替代的财富,其中包括一些全人类公认的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等。按照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分类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混合遗产以及文化景观四大类。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分别对其进行了定义规定。
   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种不同类型,其中文物是具有普遍特殊价值的并且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雕刻以及绘画等,还包括铭文、洞穴以及住区等各类文物的综合体。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来看,建筑群是由于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以及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突出价值的单独或者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是一些人造工程或者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三、世界文化遗产融入航线地理教学的路径
   (一)航线地理教材改革
   针对目前航线地理教材稀少且对世界各地空港城市的文化涉及较少的现状,要进行教材的改革。将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国内外的航线资源中,结合文化景观遗产、民俗文化、民间文学、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文化,突出城市特点,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以全方位、立体化视角掌握国内外空港城市的特色与体系。
   1.世界文化遗产融入中国空港城市文化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中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里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3项)。按照中国民航总局下属七大地区管理局的管辖范围进行分区,在每个区域内选择重要的空港城市,将梳理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与空港城市特色有机融合。例如,选择华北管理区管理局管辖范围中的空港城市北京作为代表,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等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京剧共同融入北京城市文化中。选择西南地区管理局管辖范围的四川省的城市作为代表,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青城山-都江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黄龙寺风景区,将四川省传统戏剧川剧、灯希、传统手工技艺蜀锦,民间美术蜀绣等融入城市的文化中讲解,突出城市特点,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以全方位、立体化视角掌握国内空港城市的特色,既增强学生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2.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航空资源融合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将全世界根据其地理位置与文化、经济划分为三大航空区域及其下属分区,按照IATA的分区标准,在IATA三个区中每个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例如IATA一区选取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将美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由女神像、加拿大的卢嫩堡旧城、阿根廷的文化遗产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等融入该国家的学习;IATA二区选取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俄罗斯、南非、埃及的国家;IATA三区选取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国家有代表性的遗产与主要航空资源融合,既加深学生了解世界遗产,又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未来国际航线的飞行打下基础。
   (二)航线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1.结合GIS网络分析技术,提升信息化教学模式
   结合新兴的GIS技术,将遗产学、民俗学、戏剧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与航空运输地理学知识融通,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打破传统航线地理教学知识点较为分散的特点,在分散的空港城市介绍中融入文化遗产,串成航线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系统,把航线地理知识由二维平面向多维空间扩散,对空港城市和航线的介绍更为丰富立体。结合地图知识,绘制不同中国及世界航线分布图,直观反映其分布规律,把国内外空港城市的知识由点串线成面,让学生由二维空间中记忆的零星点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利用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依据掌握的知识设计特色航线,有助于学生完善系统地掌握国内外航线的特点,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有许多,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其关键的一点。兴趣是学习的有利前提,只有拥有学习的动机,学生才能将其转化成自己学习知识的动力,从而付诸学习行动。利用文化遗产本身的新奇性,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文化遗产为素材进行航线地理知识教育,在丰富地理课堂内容的同时,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地理课堂变得活跃。在进行课堂内容讲解时,用文化遗产做引子,探究背后的地理学知识。以兴趣为指导,引领学生的探知欲,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在有关民俗文化方面,需要学生展示、表演,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综合能力,同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3.结合空乘CBT教学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教学
   CBT(computer Based Training)是近些年被广泛运用于航空领域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优势明显。它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与航线地理课程知识有效结合,整合多方位的网络资源,将数据、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航线地理课程中学习内容机场、机场分布图、所辖地区的范围、机场特征、航站区域障碍物、邻近机场、起落航线等都能模拟真实工作全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既能节约教学投资成本,又能行之有效地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结论
   将世界文化遗产融入航线地理教学,既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主要航线沿线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为载体,将其融入航线地理教学,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不再单一地学习航线知识,建立民航从业人员系统学习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学习航線地理的基础知识,又开阔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眼界。
   参考文献:
   [1]王姣娥,莫辉辉.航空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6).
   [2]陈学璞.花山文化与世界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