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研究数据资料对其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ATC组ISS评分、APACHEII评分、休克指数、Lac指标均高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组HGB、HCT、PLT、碱剩余指标均低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组与非ATC组体温、PH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TC组使用悬浮红细胞、使用血浆、使用血小板、使用冷沉淀、ICU住院天数指标均高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TC组死亡率28.2%高于非ATC组死亡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发ATC较非ATC患者临床预后更差,应注意早期识别并发ATC的危险因素,尽早着手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ISS评分;APACHEII评分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163-03
  严重多发伤患者损伤部位多、伤情严重,创伤后早期即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1],被称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往往进展为合并低体温、酸中毒的“致死性三联征”,预后极差,需要早期积极地进行临床评估和干预治疗[2],通过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研究严重多发伤并发AT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共178例,根据是否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分为ACT组与非ACT组。其中ATC组患者71例,男性51例,女性20例,年龄16~87岁,平均(51.5±5.3)岁,创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0例,高处坠落伤8例,机器伤7例,锐器伤8例,重物砸伤18例,跌倒10例;致命的创伤部位:四肢19例,腹部14例,头颅13例,胸部15例,骨盆10例。非ATC组患者107例,男性77例,女性30例,年龄16~85岁,平均(50.0±5.0)岁,创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18例,机器伤6例,锐器伤8例,重物砸伤22例,跌倒36例,致命的创伤部位:四肢32例,腹部29例,头颅19例,胸部14例,骨盆13例。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资料对比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加此次研究患者均符合临床对ATC诊断标准[3-4]:凝血酶原时间(PT)>18s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60s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排除标准: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肝脏疾病、入院前使用血浆、血小板、血液制品及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1.3 治疗方法
  患者到诊时,即予登记一般资料,监测生命体征,评估创伤情况,行ISS评分,选择严重多发伤病例,立即抽取动静脉血标本,完善APACHEII评分,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时行止血性复苏治疗,并进行相关急诊影像学检查,同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按“2013年欧洲指南”要求进行相应诊治,诊治过程中及时复查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生化、血气情况,跟踪并记录患者入院后诊疗情况。
  1.4 分组
  按照实验室凝血指标分ATC组及非ATC组,ATC组患者按照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n=20)和存活组(n=51),比较组间各项指标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独立的两组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TC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ATC组ISS评分、APACHEII评分、休克指数、Lac指标均高于非ATC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ATC组HGB、HCT、PLT、碱剩余指标均低于非ATC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ATC组与非ATC组体温、PH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ATC组使用悬浮红细胞、使用血浆、使用血小板、使用冷沉淀、ICU住院天数指标均高于非ATC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死亡指标比较
  ATC组71例患者死亡率为28.2%(20例),非ATC组107例患者死亡率7.5%(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5,P<0.05)。
  3 讨论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发病急,病情重,致死率极高[5-6]。据德国创伤学会MagellanM的研究报道,8724例创伤患者中ATC的发生率为34.2%;住院期间的总死亡率高达28%[7-9];Brohi的研究表明1/4~1/3的创伤患者在入院时存在ATC,合并ATC的患者死亡率比未患ATC的患者高4~6倍[10-12]。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与既往报道情况相似,并发ATC的有71例,占总病例的39.9%,其中并发ATC死亡的有20例,占ATC患者的28.2%,有1/3创伤患者在到院时即存在ATC,且并发ATC组ICU住院时时间更长,使用更多血制品,死亡率明显高于非ATC组(P<0.01),并发ATC病例死亡率(28.2%)比非ATC病例死亡率(7.5%)高约3.8倍。   组织损伤是ATC的启动因素[13-14],当组织损伤发生后ATC即可能启动,本研究结果中ATC组ISS评分、APACHEII评分较非ATC组高,说明组织损伤程度越高,ATC启动可能性越大,结合研究中ATC组SI评分较高,说明休克和组织损伤共同驱动ATC的过程。ATC组的HGB、HCT、PLT计数均较非ATC组低,也符合创伤患者大量的出血及血液稀释促进ATC的发病;ATC组Lac较高,BE较低,结合SI评分的差异,考虑休克及组织低灌注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并发ATC,与既往研究所得情况一致[15]。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ATC组较非ATC组体温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体温可能仅作为辅助因素起到一定的贡献作用。
  基于以上结果,对多发伤患者绝对需要关注ATC发生可能,早期必须进行准确病情评估,对严重患者尤其是考虑存在大量出血可能的患者,即使未有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确诊ATC,仍建议予以限制性容量复苏,在维持组织灌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尽量避免血液稀释,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尽早行止血复苏治疗,早期使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尽快实施输血治疗,按比例补充足够的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冷沉淀及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减少ATC的发生和发展[16]。而对于已发生ATC的患者,必须严格按照“损伤控制”原则,减少手术的二次损伤打击,可实施快速损伤控制包括血管介入或手术止血,避免ATC的加重,提高严重多發伤的救治成功率。总之,并发ATC较非ATC患者临床预后更差,应注意早期识别并发ATC的危险因素,尽早着手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ChukkaJL,MooreEE,SawyerM,etal.Postinjurycoagulatormanagement:goaldirectedresuscitationviaPOCtelephotography[J].AnnBurg,2010,251(4):604-614.
  [2]徐善祥,王连,杨俭新,等.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1007.
  [3] Magellan M,Deferring R,Uccello N,et al. Early coagulator in multiple injury:an analysis from the German Trauma R dentistry on 8724 patients[J]. Injury,2007,38(3):298-304.
  [4] Bro hi K,Cohen MJ,Banter MT,et al. Acute coagulator of trauma transfusion induces systemic anti coagulation and hyperinflation[J]. J Trauma,2008,64(5):1211-1211.
  [5] Faith D,Goslings JC,Boarder C,et al. Definition and drivers of acute traumatic coagulator:clinical and detrimental in instigation[J]. J Throb Foremost,2010,8(25):1919-1925.
  [6]黄剑吟.C-反应蛋白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
  [7]田勇.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8]陈国枢,陈立,王涛,等.急诊车祸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7):1016-1018.
  [9]祝各亮,李琴.重症监护室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5):3022-3026.
  [10]王建军.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多因素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6.
  [11]朱旭生.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预后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5,16(21):4026-4027,4030.
  [12]史云光,张志刚,张瑞英,等.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在病情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7,38(2):170-174.
  [13]麦惠强,许进,蓝先旗,等.多发伤患者CD8+CD28-T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4):544-547.
  [14]檀占海,朱光辉,陈建荣,等.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6(5):60-62,80.
  [15]杨振.多发伤患者院内感染临床特征分析[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5.
  [16]胡世华,蒋文新,杨艳霞,等.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5,11(1):68-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