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肉牛放線菌病是由于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杆菌而导致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一般牛放线菌会导致骨骼出现发病,林氏放线菌会导致皮肤和乳腺、肺脏以及软组织器官出现发病,主要特征是头、舌、颌下、颈形成放线菌肿。该病在全世界各地都可发生,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往往呈慢性和散发性流行。该病主要是牛易感,尤其是2~5岁的牛易感性较高,另外羊、猪、鹿以及人等都能够感染。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肉牛;放线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4-0082-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特点
  牛放线菌病的病原包括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化脓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病原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菌体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不会形成芽孢。菌体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在5%二氧化碳的37℃恒温箱中能够良好生长。
  1.2 发病特点
  世界各地都可发生该病,且往往呈散发性,有时会出现地方性流行。在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土壤、饮水及饲料中都广泛分布致病菌,其他易感动物会经由饮水或者采食等方式感染致病菌,并侵入体内,寄居于上呼吸道、上消化道以及肺脏等部位。大部分牛是由于采食带有芒刺的饲草,形成刺伤后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或者通过外源的直接刺伤、咬伤等原因导致感染。因此,牛在低湿环境的放牧地区比较容易发生。另外,牛在换牙期也非常容易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病牛和健康牛之间不会彼此传染。
  2 临床症状
  2.1 牛放线菌引起
  病牛主要是头颈部皮肤、唇、颌骨、舌、齿龈、咽以及肺脏等容易感染牛放线菌,导致局部皮肤软组织、黏膜、骨骼出现脓肿或者肉芽肿。病菌侵入颌骨后,往往会使其逐渐肿大、硬固,并与周围健康组织间形成清晰界限。初期肿胀具有疼痛感,后期完全消失。病情发展缓慢,通常发病几个月之后才会形成一个小且坚实的硬结,不热不痛,随着不断增大,会在皮肤表面突出,导致皮肤变厚,被毛发生脱落,有时会发生破溃,并有脓液流出。如果病菌侵入舌和咽部组织,会由于发生炎性肿胀加之结缔组织增生,引起“木舌病”,此时大量流涎,影响咀嚼。
  2.2 林氏放线菌引起
  病牛主要是皮肤软组织容易感染林氏放线菌,通常是耳下侧、颈部以及肩前等处的皮肤出现脓胞,时间较长后发生破溃,并有脓液流出,经过长时间治疗无法痊愈。病牛采食逐渐减少,反刍次数也有所减少,体温没有明显升高,机体日渐消瘦,尿液清长,结膜淡白,脉搏加快但变弱。
  3 防治措施
  3.1 西药治疗
  在病牛肿胀部位分点深部注射5%碘酊,每天1次,同时按体重配合注射青霉素钾和链霉素,每天2次。用药治疗时,每天早上先在肿胀部位深部分点注射碘酊,接着在颈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下午在肿胀块周围分点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 碘酊实际用量要根据肿胀块大小确定,如牛放线菌肿块达到拳头大小时,每次使用20 mL,随着肿胀块的增大用量也要适当增加。头、颈、额间软组织感染林氏放线菌导致局部发生肿胀,由于面积大,每次用量为50 mL。
  通常使用碘酊大约5天后,肿胀块就会开始化脓,即将破溃时就要进行外科手术。用干净手术刀将肿胀部位切开,排净脓液,填入浸有碘酊的纱布,每天更换1次,连续使用3天。
  3.2 中药治疗
  3.2.1 木舌型
  内治,主要采取凉血化淤、清热解毒、清痰软坚,方剂用牙硝散加减。取60~120 g芒硝(后入)、30~45 g郁金、30~45 g黄连、30~45 g大黄、30~45 g黄芩、30~45 g生地、30~45 g栀子、30~45 g海藻、30~45 g昆布、25 g甘草,加水煎煮,取药液给病牛灌服。如果肿胀扩散至咽喉处,可添加适量的山豆根、射干等,用于清利咽喉。
  外治,即先在病牛舌底放血,使淤血排出,接着用明矾水冲洗,之后在舌上涂抹少许加味“冰硼黄散”(取3 g冰片、30 g硼砂、15 g雄黄、60 g元明粉,研成粉末后使用),每天用药3次。或者取12 g黄连、60 g黄柏、15 g白蔹、15 g白及,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调和,然后装于布袋内,置于病牛口内。也可先用浸透醋的白布包裹木舌,接着在布上放置烧红的烙铁进行缓慢火烙,注意持续加醋,直到舌体烙软,最后在舌面上涂抹加味“冰硼黄散”。
  3.2.2 肿瘤型
  病牛发生肿瘤型时,内治可按照以上木舌型处方加减用药治疗,外治用以下方法。
  方1,取15 g黄丹、30 g白砒、15 g轻粉、15 g巴豆霜,全部研成细末,调成质地均匀的浆糊,然后捏成枣核大小备用。根据创口大小放入若干粒,如果脓肿没有发生破溃,可人为刺破后塞入。
  方2,取30 g硼砂、15 g砒霜、30 g雄黄、60 g白矾,全部研成细末,再加入适量黄蜡油,混合均匀后在纱布条上涂抹,然后塞入创口内。
  方3,取120 g生地、60 g明矾、240 g荔枝草,加水煎煮后给病牛灌服。
  方4,取3 g黄柏、3 g黄连、3 g炉甘石、3 g寒水石、3 g枯矾、1 g冰片、1 g朱砂,全部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后取适量吹于病牛舌上,或者调蜜涂在病牛舌上。
  方5,取适量食盐,炒热后塞入病牛创口内,如果脓肿没有发生破溃,可先用手术刀切开,然后再塞入,经过几天再用消毒药液进行冲洗,之后向创口内塞入浸有5%碘酊的纱布条,间隔2天更换1次,连续使用几天即可排净脓液,最后涂抹适量碘酊,直至完全消肿即可停止用药。
  3.3 手术治疗
  病牛可肌肉注射4 mL静松灵,横侧卧保定,确保术部朝上,畜主要固定头部。然后按常规方法对术部消毒,剪去被毛后注入适量的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对于感染林氏放线菌,可用手术刀将患处皮肤切开,并剥离周围组织,分离出来肿块。完全取出菌肿硬块后,清理干净创内渗出物,接着向创腔倒入适量的5%碘酒进行消毒,最后结节缝合皮肤,并对术口皮肤进行消毒,此时手术结束。
  对于感染牛放线菌而形成的骨质放线菌肿,可先用手术刀挖去增生骨质和木耳状赘生物,接着用烙铁烫至焦黄色,然后局部涂抹适量5%碘酊。
  3.4 加强饲养管理
  牛饲喂粗纤维(如麦秸、谷糠等)时,最好先经过粉碎处理,防止口腔黏膜被扎伤。定期进行消毒,一般每年春秋季节结合转舍、转场,对牛舍、场地以及全部用具进行全面清扫、消毒,确保圈舍干净卫生。保持栏杆、围墙、食槽光滑,避免皮肤发生损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