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猪回肠炎也称猪增生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局限性肠炎、猪肠腺瘤病等,主要是3~20周龄保育猪或者育肥猪容易发生。病猪主要是小肠部位发生病变,导致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受到影响,从而使其临床上表现出生长发育速度减缓,日增重、饲料转化率下降,并伴有腹泻或者下痢,生产水平降低,严重损害豬场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规模养猪场中该病的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因此养猪户要加以重视。
  关键词:猪;回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5-0090-02
   猪回肠长度在0.7~1.1 m左右,是指从回盲韧带游离缘至回盲结口间的肠段,即小肠和大肠的过渡部位,其吸收多种特殊物质(如胃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以及维生素B12和胆盐等)到达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各处。当回肠出现异常,会引起贫血、抑制胆盐吸收等病症。另外,回肠上皮细胞存在很多淋巴孤结以及淋巴集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肠道的分泌性免疫。在发生肠道感染性疾病而引起淋巴出现特征改变,可作为辅助诊断,如感染沙门氏菌会造成局部出现溃疡性的“扣状肿”等。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细胞内劳森菌是引起猪回肠炎的病原,也称为细胞内劳索尼亚菌。该菌是一种严格的细胞内寄生菌,接种于普通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只可在某些细胞系中培养,因此需要非常高的培养条件,我国目前还未具有分离培养病菌的条件。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内劳森菌呈短杆状,两端呈钝圆形或者锥形。另外,有时还可在病猪患处增生的病变组织中分离发现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弯曲杆菌、痢疾密螺旋体或者肠道衣原体等。一般来说,空气中的病菌能够生存超过2周,且对大部分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含碘类和季铵盐类的消毒剂较为敏感。
  1.2 致病机理
  该菌主要导致回肠以及附近肠段出现局部性炎症病变,从而引发贫血。出现贫血的原因由两方面因素引起:一方面是病菌直接破坏肠道黏膜而导致肠道严重出血,流失大量血液而出现直接性贫血;另一方面是间接引起贫血,这是由于回肠部位是吸收维生素B12、内因子等重要部位,在回肠黏膜发生损伤后,以上物质只有少量被吸收进入血液,影响叶酸代谢,从而使红细胞无法正常成熟和分化,造成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变少、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携氧能力变弱,进而发生全身性贫血。病猪不仅会发生贫血,还会出现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其他疾病,采食量减少,饲料消化利用率下降,并发生腹泻等。
  1.3 发病特点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性传播,病猪和病原携带猪是其主要传染源,尤其是哺乳母猪患病后非常容易使后代仔猪感染。现已确定病猪、亚临床感染猪会造成最严重危害,其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细菌,对猪栏和猪场的其他区域造成污染,其他猪经由粪口途径感染发病。该病具有7~21天的潜伏期,且猪感染病菌量越多,具有越短的潜伏期。因此,如果哺乳母猪带毒,所产仔猪在断奶后非常容易出现发病。除此之外,有些传播媒介也在回肠炎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如器械以及工作人员的靴子、服装都能够携带并传播病菌。另外,该菌还可在鼠体内繁殖,即啮齿类动物也是传播该病的一个媒介。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急性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通常是4~5月龄育肥猪、4~12月龄后备母猪以及经产母猪容易发生,临床上主要是发生急性贫血或者出血。病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有升高,食欲不振,伴有血样下痢,病程持续稍长时会排出柏油状的黑色粪便,然后逐渐排出黄色稀粪,有时腹部发生膨大,病死率在5%左右。
  2.2 慢性型
  慢性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通常是6~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容易发生。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增重缓慢,且与同群猪体重存在明显差异,严重时猪群中出现大量僵猪。一般来说,同群猪中会同时出现腹泻和增重缓慢的猪,但不一定是同一头猪同时发生以上症状。
  病猪开始时排出松软的棕黄色粪便,采食量基本正常,但影响生长,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机体消瘦,发生贫血,体温为39~40℃,同栏内有几头猪发生间歇性下痢,排出水泥样灰色或者煤焦油状黑色的粪便,呈水样或者稀软糊状,有时会存在坏死组织碎片或者血液,以及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如果病猪症状较轻,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腹泻。个别猪会排出变软、变稀的糊状粪便,弓背,体型消瘦,生长发育减缓,增重减小,但基本不会发生死亡。大部分病猪不会出现并发症,会在表现出临床症状的4~10周后逐渐恢复采食,生长速度达到正常水平。
  2.3 亚临床型
  病猪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有时会出现轻微下痢,但饲料转化率下降,生产性能降低,带来严重损失。部分猪在腹泻后迅速消瘦,甚至脊柱骨突出。大多数病猪经过几天即可自行康复,只有少数病猪(一般在1%~10%不等)可能变成慢性回肠炎而导致机体过度消瘦死亡。小于1月龄的仔猪尽管可通过母猪感染病菌,但由于体内存在母源抗体基本不会表现出症状。因此,猪场主要是大于2月龄的仔猪出现发病,在此期间也可由于发生过大应激或者并发其他疾病而突然表现出临床症状。
  3 防治措施
  3.1 强心补液
  取200 mL 25%葡萄糖注射液、300~500 mL复方氯化钠液、40 mL 5%氯化钙注射液、10 mL 10%安钠咖注射液,混合均匀后给病猪一次性静脉注射,注意仔猪用量适当减少。
  还可取400~500 mL 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 mL 40%乌洛托品注射液、5 mL 10%维生素C注射液,混合均匀后给病猪一次性静脉注射。
  3.2 抗菌消炎
  部分抗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猪回肠炎,目前一般使用四环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等。病猪可按每10 kg体重肌内注射1 mL林可霉素注射液,同时配合肌内注射痢菌净针剂,常按体重注射2~5 mg/kg 0.5%痢菌净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4~5天。
  另外,也可将抗生素类药物加入饲料进行治疗,如在饲料中使用150 g/t泰乐菌素,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14天。
  3.3 控制继发感染
  在饲料中添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利高霉素等药物混饲,具体用量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这样既可控制该病,还可预防由于继发感染其他细菌而诱发该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