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型中的英语专业应对《国标》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使英语专业的发展有了权威的衡量尺度,使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办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转变为应用型英语专业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作者通过对《国标》的研究以及对“应用型”的研究,提出了应用型英语专业应对《国标》的策略。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应用型英语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双能型”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16-01
  自2013年伊始,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办本科院校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旨在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在此期间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层面对语言的属性认识不足,认为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需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线性模式(马立新2018),导致在课程设置上重理念、轻实效,忽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了语言运用能力和专业知识,却忽略了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导致人才培养口径过窄,不利于学生就业;第三,过分强调了应用型,增加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数量,却忽略了对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内涵和功能的认识,忽略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情怀等的培养;第四,不少学校因重视不足或者师资缺乏,并没有把文学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有的学校甚至完全不见文学类课程的踪影,出现了专业教育的根本缺失(王晓珊2017)。由此看来,《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使应用型英语专业在特色发展上有了坚强的后盾。
  一、《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2018年4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正式颁布,它将成为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基本标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将《国标》制定的三大基本原则概括为“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中心;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三是突出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吴岩2018)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教授认为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专业基础扎实,精通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而且培养口径宽阔,熟悉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科技素养。(蒋洪新2018)因此,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属性体现了《国标》理念的巨大进步,对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练语言技能、坚实语言文学知识的英语人才具有指导作用。《国标》在课程设置上明确了对外语类学生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从四个方面强调了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一是遵循本专业教学大纲;二是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语言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四是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同时,《国标》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标》是外语类专业建设和评价的基本标准,对于处于转型发展中的英语专业来说,既要符合《国标》要求,又要实现转型发展。如何基于《国标》深化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英语专业由普通型成功转型为应用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面对的新课题,也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二、基于《国标》的应用型英语专业的特色发展
  应用型英语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如何将基于语言特点的应用型与《国标》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国标》的要求以及应用型的特点,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其次是在专业定位明晰的前提下优化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建设。
  1.专业定位要明晰化。
  《国标》明确了外语类专业的学科属性为人文学科,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基于此,《国标》允许各学校的英语专业在《国标》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标准,在应用型上做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
  2.课程体系要系统化。
  《国标》与应用型的有机结合,意味着英语专业在《国标》框架下,在跨学科培养上做文章,将英语专业与其他应用型较强的、与英语专业属性较接近的专业融合起来,完成应用型英语专业的成功转型。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入学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这就意味着花费更多的学时来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学时有限,要想既满足《国标》的要求又要满足应用型英语专业的要求显然不太可能。以辽东学院英语专业为例,课内总学时2684(有的学校学时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86学时,专业技能课1198学时,专业知识课160学时,专业选修课512,公共选修课192学时。从学时分布上可以看出,专业技能课的学时仅占总学时的45.3%,只通过这些学时就将学生培养成合乎标准的英语人才显然不现实。只有对课程体系优化才能弥补学时的不足:第一,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学校应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素养、中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等;第二,对于公共选修课,学校可根据英语专业的就业需求以及现有师资力量开设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课程;第三,对于英语专业技能课,可以模糊各种技能课的界限,实施综合训练。根据“输入輸出假设理论”整合课程,比如将阅读课和听力课结合成读写课,将听力课和口语课结合成听说课,将语法课改为专题课等等,实现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第四,对于专业选修课,不仅要提供行业法规,更要提供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第五,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满负荷的技能训练。   3.教材内容要实用化。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目前,英语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國标》框架下,英语专业具有人文属性,英语专业的教材内容既要符合学生各种素养的培养还要满足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在确保属性和技能的前提下,实用的教材内容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选择商务方面的、可以是师范方面的,也可以是导游方面的等。
  4.语言实验室要普及化。
  语言实验室是语言技能训练的必要补充。将各种实验室全天候开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外语实验教学中心共下设二个一级实验室(外语语言实训中心、航空服务训练基地),6个二级实验室(4个语音室,2个语言技能实训室,2个语言应用实训室,1个CBT教室,1个同声传译室),4个一体机多媒体教室。3台高性能服务器,数据存储能力达到10T。安装有MYET口语智能诊断评分系统、蓝鸽英语教学系统、航空服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三大教学平台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的需要。
  5.师资队伍要多能化。
  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关键。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现有的英语专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英语专业教学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使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可以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满足毕业后能尽快就业。
  首先,“双师双能型”要求教师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师在岗自修成为可能。其次,“双师双能型”要求学校给教师提供便利的条件使教师有机会到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一线的专业技能。辽东学院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每年都会派出许多教师到企业锻炼,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
  三、结语
  《国标》促使应用型英语专业应具有发展的理念来改革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一定是系统的、科学的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而上文所述的应对措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需从学生的角度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考取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翻译证书、国际导游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提升自己的相关知识和相关应用能力,使《国标》和地方院校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应用型英语专业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马立新等.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
  [2]王晓珊.《国标》将成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基本标准21英语网,英语教育周刊(电子版),第284期.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转型中的英语专业应对《国标》策略研究”(JG18DB2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