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新潮推动下,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已然不能满足现代学生需求。对于任何一门学生需要接触到的学科领域,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将该学科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特长,内化学生的本领、技能。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更改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对如何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现状;策略
  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成为小学课程教学环节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教学内容,素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身心教育,包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需引起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者的高度注意。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构建。笔者认为,只有增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才是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最终意义。
  一、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
  小学美术课程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始终被小学教师当作“副课”开展,与其它理论性课程相比较,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性始终不被重视。关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未意识到小学美术学科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美术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艺术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境界和审美感知能力,只有培养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才能将美术的精髓挖掘出来。但实际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并未给予美术学科合理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学校本身,更体现在教师与家长两者日常陪伴学生成长的主体之间。作为学校,普遍认为只有学生的总分得到了提升,加大了学生升学率才是对学校最好的名誉提升,这是确保学校能够得到长久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考试科目的总分成绩,也称为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美术、体育等。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个很大的阻碍因素,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高度重视。
  2.未及时更正教学思想与方式
  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得到显而易见的学习效果,也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现如今,许多学校小学美术教师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并未及时发生观念转变,仍然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应用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认为学习美术意义在于将书本上的绘画内容“手动复制”完成即可,这有碍于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而降低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效率与兴趣。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前,许多学生在报考高校时以艺术学科为主,艺术教育成为当下学生有效的发展之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更发挥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小学美术学科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分支点,需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有以下几点策略。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识力度
  在提高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识力度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的感知意识。在进行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性格选取一些具有学习意义的美术作品,让不同学生赏识不同的美术作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措施。当然,在进行美术作品的筛选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进行美术作品选择,尤其需要参考美术课程的教学构架,选取符合教学内容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美术教师也可进行美术作品加工,帮助美术作品的童趣性元素得到提高。
  例如,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材《色彩的和谐》一课中,绘画教学时,美术教师可针对性的选取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不同作品的美术框架构成要素,并通过美术作品文字语言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领会美术作品的优秀之处,加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己的美术作品质量。
  2.提高教学情景的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美术课程学习时,无法每时每刻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美术作品绘画的教导中。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进行真实情景创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强动手能力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例如,学生对图画的抽象描述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的绘画技能等,致力于创设和学生知识水平相符合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例如,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材《鸟语花香》一课中,在课程开展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向学生展现鸟语花香的景象,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自己处于自然世界的美丽风景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景感。同时也可以用户外写生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看到鸟语花香自然的美好,紧接着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3.制定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案
  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在美术课程中制定手工制作課程的教学方案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例如,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材《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课程教育时,可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特点适当性的开设手工制作课程,结合课本中附带的彩灯制作方法,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在制作彩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构想该如何做才能做好,并动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技能积累,学生也能深刻的意识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在今后其它相关艺术的学习中,学生也能挖掘其学习意义和技能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和感知能力的重要学科,为提高今后学生的审美境界有着很大的基础铺垫意义。因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可通过提高学生艺术作品的赏识力度、情景建设和手工制作课的开设进行,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廖春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4(24).
  [2]钟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
  [3]蔡薇娜.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