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创设在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探讨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结合复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多媒体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情境创设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2011年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复习课习题的选择和编制上应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习题,通过改变题目呈现的情景,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化学复习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化学是学生初三才接触的新学科,学生学习化学新知识时,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所吸引,兴致很高,但一到复习课,却失去热情。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复习课的教学,缺乏改进和创新,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复习课上有的老师只是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就开始做题训练,学生只是被动抄笔记,做完习题,自己校对答案。接着再做题,再校对。老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做题机器,在这样一节教学情境缺失的复习课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只是埋头苦干,课堂毫无生气,思维被压制,对许多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不会灵活应用知识,復习效果差。
  有效地开展复习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上新课时,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而一到复习课往往就忽略创设有效的情境。要让学生在复习课上象学习新知识一样充满热情。这就需要教师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复习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结合复习内容,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变主动参与,最终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化学复习课堂的应用
  复习课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复习内容,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调动学习学生的热情。根据化学科特点,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有效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在复习课上也要搜寻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化学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内心的获得感、成就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实效性。
  在化学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复习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复习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王同学在做饭炒菜时,分不清哪个是食盐盒、哪个是纯碱盒,你们能否帮他鉴别出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回答用品尝味道的方法鉴别。老师追问:用化学方法又如何分辨呢?设置这个例题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的方法。在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倍感亲切,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认真思考,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质鉴别的的方法包含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其实就是检验离子。在物质的检验实验报告复习专题中,老师挑选了一道例题,以此道题为载体,进行重要的解题思维方法训练。例题是:广东粤东地区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所谓“灰水粽”是用草木灰的浸出液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清香软糯。草木灰中富含K2CO3,还含有少量的K2SO4和KCl,如何设计实验确定草木灰中含有K2CO3、K2SO4和KCl。此题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见的食物粽子入手,本着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设置一个真实的情景,考查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是中考最后一题,难度较大,好些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直接放弃。但这道题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爱吃的粽子,学生都兴致勃勃想办法探究草木灰的成分,而且还想知道这些成分是否对身体有好处。学生只要有了探究的热情,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一起讨论出好的方案。所以,老师平时应该积累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素材,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培养学生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复习课堂上要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物质的检验实验报告复习专题中,在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草木灰中含有K2CO3、K2SO4和KCl时设置如下问题情景:①证明草木灰中含有K2CO3、K2SO4和KCl,可通过检验什么离子达到目的?②应先检验什么物质(离子)?为什么?③检验K2CO3存在,应加入什么试剂?对所加试剂的量是否有要求?为什么?④接下来要进行什么操作?目的是什么?⑤检验K2SO4存在,应加入什么试剂?对所加试剂的量是否有要求?为什么?⑥接下来要进行什么操作?目的是什么?⑦检验KCl存在,应加入什么试剂?对所加试剂的量是否有要求?为什么?把解这道题的关键细化成七个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会一下子知难而退,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更能引发学生认真思考。学生针对以上七个问题思考后进行分组讨论,在理清这七个问题的基础上,画出流程图,简要的体现整个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分组展示所画的流程图,学生再相互交流,得出最优方案进行实验。
  事实证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化学思维能力。
  3.有效实验情境的创设
  创设情境中最形象、生动、直观的的方法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验证化学知识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在复习中要创设有效的实验情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在物质的检验实验报告复习专题中,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流程图,进行实验确定草木灰中含有K2CO3、K2SO4和KCl。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景中体会物质检验所涉及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明白怎样取样、加试剂、振荡、过滤,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来验证刚刚讨论的七个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真正理解在混合体系中检验物质时什么时候要加过量的试剂,什么时候要有过滤的操作。例如,用硝酸钡检验硫酸钾时,为什么要加过量试剂?检验氯离子为什么要取上层清液或滤液?学生通过实验很快明白不完全除去硫酸根离子,会对下一步检验氯离子造成干扰。除去硫酸根离子后,不取上层清液或滤液进行检验,也会会对下一步检验氯离子造成干扰。老师在复习课上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用各种感官观察化学现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强对所学的知识理解,记忆也更深刻。   4.有效多媒体情境创设
  根据复习的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会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案例物质的检验实验报告复习专题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前做好课件,可大大增大课堂容量,在PPT上把近10年广州市中考关于“实验报告题”所考分值及考查形式及这类题型的特点都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用PPT上把二模考试做过的实验报告题展示出来,展示一些典型错例的图片,由学生根据图片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有了答题的真实体验,都爭先恐后回答,说明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经过交流,思维发生碰撞,对这道题的做法有了初步认识。老师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七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做这类题的方法:先画流程图;再进行实验操作;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应对的方法进行即时训练,老师在学生训练时,不断巡视,发现学生的典型错误,有选择的挑选他们的答案投影出来,让大家评价是否合理,并及时分析原因,解决学生的困难。
  例如,投影学生书写确定草木灰中含有K2CO3、K2SO4和KCl实验报告时,在检验碳酸根离子这步,有许多学生写取少量草木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稀HNO3,搅拌,一投影出来,就有学生表示异议,提出要加过量稀HNO3,如果没有考虑加过量试剂,除去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存在会对下一步检验硫酸根离子造成干扰。如何才算完全除去了碳酸根离子?老师把刚刚学生做实验加稀硝酸的照片投影出来,有些学生加很多,有些很少,问学生到底加多少才是最合适的,学生通过回忆实验现象,得出加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有学生检验氯离子前,没有写过滤操作,为了强调过滤的重要性,老师再次把当时学生实验时没有过滤的液体和加了试剂检验的液体照片对比展示出来,大家看到同样浑浊的液体,很快就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先过滤再检验了。本来这些做实验时,学生已操作过了,但书写实验报告时,还是容易忽略这些细节,老师再利用多媒体把当时实验情境显示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创设更好理解知识,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记。复习课中合理应用多媒体,及时进行有效的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诊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增利.初中化学教育的情境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
  [2]耿姗姗.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计[J].教育界,2015.
  [3]陈建华.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