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生活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生活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之一。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了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生活化教学作为新课改后的教学趋势,对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感悟生活。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该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感悟语文的生活化特性。该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感召与呼唤下,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现代元素和情感元素逐步增多并日益凸显。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对语文教学的维度、内容和学习主体进行重新认识,关键在于将社会生活的“大语文”素材融入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不仅如此,“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现象日渐繁荣兴盛,为语文课程实践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何进一步“引生活之源,活语文之水”呢?如何让生活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呢?
  语文学科知识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贯穿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有血有肉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恰恰是因为一些教师将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距甚远,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语文知识处处散发着生活的气息,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既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本”理念应运而生,强调教育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生活化教学恰恰符合这一点。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的进步。语文知识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
  2.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知识与生活内容的契合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增强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语文课本引入更加广阔的生活平台中,帮助学生认识语文、理解语文,树立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理念,使学生自觉地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自觉摒弃生活中的假、恶、丑,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乐观对待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 在情境创设中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
  “教于表象入手,学于直觉感知。”学习需要情境的涵养和支撑,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从而感同身受,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契合和沟通。而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积极性。如鲁迅笔下的《社戏》,小说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和童真童趣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对一群乡村少年一起偷豆、煮豆生活经历的描写,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和真情向往。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灵动情感,与文中的人与事进行更好的互动,我一方面引发他们打开快乐回忆的闸门,重新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趣事;另一方面,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精简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作者童年生活的趣闻逸事。“豆香水草真亦幻,几多快乐几多叹。何时再回幼童时?此情已成梦中盼。”在如此心境的驱动下,文本阅读的情趣油然而生。
  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如围绕文本内容进行一些小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组织活动,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些旅游经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这些心得讲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联想以往自己的旅游经历,回想自己旅游前的心情,再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去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由于和自身的旅游经历相结合,更利于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并感受文章,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从而获得各种人生体验。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再现情境的方式,将语文拉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文言文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无法根据当时的背景理解文言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大纲,再现语文知识的背景,便于学生理解。情境的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学之间的距离,生活化的文学知识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在角色体验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学生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新力等都相对丰富起来,他们不仅自觉地把教材中的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元素相对接,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进行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表现,为深入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既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又有丰富的黑色幽默元素,尤其是它的现实生活味道很浓。教学结束后,我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小组以教材为蓝本进行话剧表演,有的小组引入生活現象创作了现代版的话剧,还有的小组运用动漫形式增加了幽默成分,可谓是“一枝多花,各有千秋”。这不正是令人期待的创造性学习吗?诸如《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是激发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良好素材。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很好地进入角色,完成口语交际。   3. 在自主研究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自新的课程标准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初成潮流。在一次语文研讨观摩活动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情景令人难忘。授课教师引导道:“请认真研读教材,你能有新的发现吗?”有同学说:“我看到了其中的两种美,‘晨兴’和‘月归’体现了作者的勤劳美;还有虽然身体劳累,心却不累,‘衣沾不足惜’表明了作者的情感美。”有同學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表明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丰富的社会实践会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他们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和知识,思考生活,唤醒生活的热情,感悟生活的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自然生活之美,增加情感体验。教师要把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4. 在情感类推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误区:教材内容是“阳春白雪”,而我们的生活则是“下里巴人”。其实不然,教材内容虽然是经过精挑细选、仔细甄别的,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生活的一种呈现,它的来源与我们的生活一样,也许来源于你我共同经历过的点滴小事,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找到学生熟悉的情感相似点,以此作为契合点,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例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述了“我”与父母由于缺乏沟通产生矛盾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近。恰巧初中生正处于逆反心理滋长的青春期,相信每一个人都遇到过与课文中的“我”类似的情况,于是我引导学生:“你们和父母之间发生过矛盾吗?都是怎样解决的?”起初,学生羞于表述,为了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相互交流,我率先分享了我在青春期时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跟着打开了话匣子。就这样,我借助学生对老师生活的好奇心理,和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且强调了本文的主旨:只有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才能解决矛盾,快乐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教学方式。建立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并应用知识,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大有帮助。语文教师有义务反思自身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理论的应用,不断优化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提升语文生活化教学效益;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教学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努力让学生摆脱束缚,冲破牢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语文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开创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中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O63)成果】
  参考文献:
  [1]侯中平.有效教学的腾飞——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1(30).
  [2]蔡书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学周刊,2012(2).
  [3]方丽.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