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体验,收获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品德课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和广延性,使得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预设来驾驭整个过程,活动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有可能就是整个过程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契机。因此,活动的指导者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些问题,重视这些新生成的问题,并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视为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在执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主题三《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的第2课《为他人喝彩》一课前,我作了“精心”的设计,因为这一课的主题是针对小学生妒忌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中产生的复杂情感。而六年级的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并不太愿意袒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再加上妒忌他人是属于一个人内心的阴暗面,学生更不愿意去面对。鉴于教材与学生实际,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了角色体验法。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故事《落选以后》,这个故事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模板设计的,让孩子想象在落选以后主人公小王可能会出现的情绪反应:有可能是悲伤,有可能是妒忌,还有可能是自卑等。這样引导孩子去猜测小王的情绪反应,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袒露自己的心声,他们在猜想小王可能出现的行为时,就是在无戒备的状态下把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表露出来。
  在试教的过程中,学生好像我肚子里的“蛔虫”,每一个回答都“恰到好处”,把小王由于失败产生的妒忌心以及可能引起的一系列行为进行了剖析,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正式上课时,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引导学生分析小王可能出现的几种情绪表现并准备进一步铺开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假如我是小王,落选后我会立刻调整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并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获得成功。”我一听就蒙了,他的回答完全不在我的“预设”当中,按他这样答,我就无法让孩子们进一步分析妒忌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及行为,这样怎能直奔“主题”呢?是“当机立断”地打断他的发言,使全课“顺利”进行,还是回应他的“挑战”呢?望着孩子执著的眼神,我一下子有了决定。是啊,这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想法,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轻易抹杀孩子的真实性。我暗暗地调整自己,果断地抛弃原有的课程设计,并引导孩子继续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聆听过程中,我意识到,这是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他不是灰心丧气,而是积极面对,及时做出调整,这样的孩子不正是值得我们为之喝彩的吗?于是,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教学:
  师:虽然遭遇失败,却能马上调整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对于这样的小王,你们想说什么?
  生:我会为他喝彩。
  师:为什么呢?
  生:虽然落选了,却不自暴自弃,也不盲目妒忌,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为他喝彩的。
  师:是啊,胜不骄可能还容易做到,但真正能做到败不馁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的,让我们为他的勇气喝彩。(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失败后马上做出调整,并吸取教训奋发向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并尝试去做的,但不同的人遇事做出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那你们可曾想过,小王失败后有可能产生与上面截然不同的情绪和表现吗?
  生:他可能会妒忌他的朋友。
  生:他会自卑。
  生:他会伤心。
  师:刚才大家猜想了他可能会有其他的情绪表现,那假如小王这样想时,他还有可能会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吗?
  生:不会。
  师:那他会怎么做呢?
  生:他会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
  生:他还可能会由于妒忌而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生:……
  师:是啊,无论是自卑还是伤心,当这些消极的情绪左右了一个人的行为时,就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而当你真心为他人喝彩时,不经意间却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调整后,既尊重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也使孩子们能进一步剖析自己的行为,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上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讨论也更加热烈了。其实,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同一时间可能有几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果硬性地把学生的情绪“归类”并加以分析,这等同于把人性割裂,这又如何能引发学生的真实体验呢?相反,根据学生的真实体验逐层剖析,引导其反思自己情绪产生的内在导因,就更便于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所想,也便于品德课教学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
  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是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的地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抓住时机巧妙点拨,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