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阅读的土壤上开出写作之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与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本文从四大方面入手,分析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具体措施,促使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从阅读中真正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博览群书;品读;摘抄;延伸;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宛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就好像土壤,而作文就是花朵,只有在阅读的土壤上辛勤耕耘、不断开垦、不断撒播种子、不断浇水施肥,才能开出一朵朵写作之花。
  一、博览群书,撒播写作的种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想有话可说、可写,我们就必须腹有诗书。正如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领着孩子们博览群书,在书中快乐翱翔,自由地放飞写作的思维。
  秉承韩兴娥老师所提倡的“课内海量阅读”理念,笔者带着孩子们快乐地踏上了阅读快车道。在课堂上,我们读《井底之蛙》《闻鸡起舞》《滥竽充数》《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我们读《一千零一夜》《海的女儿》《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童话故事;我们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增广贤文》等古代经典;我们读《雷雨》《茶馆》《白毛女》《威尼斯商人》等经典戏剧;我们读《小学生快乐作文》《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值得小学生收藏的100篇美文》等实用型书籍;我们读古诗词、名人传记、百科全书等一切优秀读物……学生如饥似渴地吮吸着阅读的甘露,他们的视野不断开阔,见识不断增长,思维不断扩散,写作的种子早已悄然撒下。
  在课下,笔者常常倡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来阅读,如果碰到自己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换另一本;笔者还鼓励学生多跟自己的小伙伴交换书籍来阅读,共同探索书籍的奥妙;笔者还发动家长跟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交流,一起获取阅读的真谛……在书中,学生自由、快乐,他们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表达,写作的种子开始肆无忌惮地发育。
  二、品读范文,促发写作的萌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层层审核以及精心挑选的。因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范本,其中的语文素材以及文章的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借鉴与参考。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范文资源,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范文,学习范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模仿与创新,写出一篇篇上乘之作。
  在教學《假如》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从中感受马良之笔的神奇。趁着学生沉浸文本之际,笔者向学生抛出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样一个假设性问题,让学生依据课文结构仿写一段话。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写起作文来“有如神助”。在他们笔下,盲童重新获取了光明,瘫痪的老爷爷重新站了起来、蹬着三轮车艰难前行的叔叔一下子就爬上了高坡……学生兴奋地挥动着手中的马良之笔,用纯真和善良书写着一个个奇迹。
  在品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被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所深深吸引,他们沉浸其中,细细地品尝着当中的美妙。看到学生对美景如此憧憬,如此向往,笔者便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有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的范文引路,学生写起习作来文思泉涌。他们仿照着《美丽的小兴安岭》总-分-总的谋篇结构,依据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配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写出了一篇篇独具家乡特色的美文……正是在这样细细品读范文的过程中,写作的种子早已悄然萌芽,正肆意地生长。
  三、勤做摘抄,汲取写作的养分
  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离开了阅读,写出来的作文也将索然无味,好的文章总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与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勤做摘抄,提炼好词好句,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库。
  《安徒生童话》《草房子》《十万个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转第26版)(上接第25版)《启迪与智慧》《快乐作文》等都是学生争相追捧的阅读书目,他们读课外书可入迷了。看到学生读起书来如此带劲儿,笔者就在班里设置了图书角,每周至少用一节课来阅读,用一节课来做摘抄,让学生铭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段、故事情节、结构布局等。于是,班上出现了“小书虫成长足迹卡”“我的积累我做主”“摘抄我最行”等形式多样的积累本。在摘抄中,学生轻松、自信,他们不停地提炼书中精华,不停地采撷阅读的快乐,不停地汲取写作的养分。
  更让笔者欣慰的是,学生通过摘抄,还提高了表达与交流能力。每次摘抄课后,笔者常常看到一群孩子围在一块,他们诉说着书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吟诵着书中的精彩语段,他们指手画脚、眉飞凤舞,一会儿欢笑,一会儿大叫……冲着学生这股热情劲,笔者每周都会腾出一节课作为“摘抄分享课”。在“摘抄分享课”上,学生自由地畅谈着自己的读书体会,快乐地展示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摘抄本”,手舞足蹈地演示着自己从书中提炼的精华,自豪地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声地念出来……就是在这样形式多样的摘抄与分享中,学生提炼了阅读的精髓,汲取了写作的养分。每到真正动笔写作的时候,平时积累在脑海里的好词、好句、好段就如泉水般涌现,学生经过提炼,加以创新,灵活运用,写出来的作文更是大放异彩。   四、延伸文本,绽放写作之花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放任学生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在文本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之外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阅读的土壤上尽情飞翔,尽情耕耘,绽放出一朵朵写作之花。
  1.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写话训练。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喜欢直观、生动、色彩鲜明的东西,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特别在意。尤其是在上语文课时,学生常常会被那一幅幅生动、明朗、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插图勾住了魂。他们老盯着课文插图出神, 时而思索,时而大笑,(下转第31版)(上接第30版)时而忧郁……于是,笔者便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例如,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后,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書中插图,然后写一段话。在观察插图中,学生自由想象,脑洞大开,他们仿佛已化身为诗中的小童,跟随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进入菜花丛中,去追赶蝴蝶……于是,便有了《春意》《宿新市徐公店观春景》《追蝶》《杨万里出游》等一篇篇基于课文插图所创造出来的优秀习作。
  又比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后,笔者再次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男孩和老奶奶的动作、神情,揣测他们之间的心理活动,想象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对白……当学生还沉浸在观察与思考中时,笔者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道谜题:“文中,小男孩写了一张便条来向老奶奶道歉,那么‘这张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这一谜题犹如一道闪电,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思维闸门劈开了。学生放飞想象,纷纷化身为不小心砸碎老奶奶玻璃的小男孩,内疚、害怕、不知所措……他们带着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下了一张张充满歉意的便条。到此,笔者还没有罢休,而是继续因势利导:“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小男孩这样的事情?你内疚,难过,却又不敢当着同学、朋友,甚至老师、父母的面来承认错误,你想说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那么就请你也把它写在纸条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送给你想说的人。”这样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不断地拓宽,写作热情也愈加高涨,他们才刚完成上一轮的练笔,立刻又饶有兴致地投入到下一轮的习作中。
  2.巧用悬念,续篇故事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有些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悬念。有时,它是平淡无奇、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有时,它是充满悬疑色彩、引人深思的问句;有时,它仅仅是一个省略号……只要我们适当诱导、加以启发,学生便能展开想象,把故事编写得更加形象完整。
  例如,《风筝》一文以“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结尾,那显赫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悬念:到底我们的“幸福鸟”有没有找到?找到了“幸福鸟”,我们的心情如何?我们所找寻的“幸福鸟”仅仅是一只风筝吗?“幸福鸟”代表着什么?我们真正寻找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在这样无尽的悬念中,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续编了一个个新颖有趣的故事。
  又比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把目光锁在了结尾语段中的一句话:“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文本当中的“也许”包含了两种意思:也许永远不会见面,也许将来有一天他们会见面。就是这样双重的可能性,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台湾青年又会作出怎样的回应呢?……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快乐地跳跃着,他们驰骋在创造的世界里,不停地续写着感动,续写着奇迹,续写着两岸同胞的心连心,爱连爱。
  3.文体改编,创新表达
  在教学古诗、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有时引导学生对文体进行一下改编,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散文时,文中出现了许多像诗一样的美句,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书中精美的句子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连串的惊叹和赞美。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撷取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加以创新,把散文改编成小诗。在学生的创作中,《听雨》《秋雨之魂》《听,秋雨来了》《我与秋雨有个约会》等一则则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小诗便应运而生了。
  例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学生被诗中的送别之情所打动,深深地向往着李白与汪伦之间的这种情谊。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加以内化,发挥想象力,不断创新,改编成自己喜欢的文体形式。一写到改编文体,学生就眉飞凤舞,手舞足蹈,整个小脸都焕发着光彩。因为此刻的他们仿佛就是天地的造物者,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他们手中缔造出来,而李白和汪伦也成了他们笔下的缔造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着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写作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多年的教学实践再次证明,只要我们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博览群书,教会学生品读范文,鼓励学生勤做摘抄,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延伸文本,不断创新,阅读的土壤上将开满写作之花。
  参考文献:
  [1]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7.
  [2]杨鼎夫.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M].花城出版社,201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