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问”才会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呈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这是每个教师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构建平台,鼓励学生‘敢问’; 巧设疑难,引导学生‘多问’; 适时点拔,培养学生‘会问’。” 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敢问 多问 会问
  自从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之后,我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对此进行了尝试,课堂的气氛亦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前高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构建平台,鼓励学生“敢问”
  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敢于把自己的问题展示出来,这就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互动平台。要想达到这一点重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认为教师应时刻铭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永远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教师自个唱独角戏,使学生望而生畏,畏而不敢言,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很经常的,老师们会抱怨“学生都不提问”。老师说“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无人举手,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学生不提问,是不是真的都理解了所授知识呢?当然不是。既然没有很好的掌握知识,为什么学生不提问呢?我认为,这里面涉及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能力的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对所授的知识掌握甚少,甚至是几乎不懂,因此也就无从问起。就如学生所说,“我全部不懂,要问的话,不是全部都要问?”
  2.學生性格问题
  这类学生性格内向。平时缺乏较好的交际能力,不善言词,胆小,总担心同学会认为自己问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新意,没有探讨的价值,会取笑自己,所以虽然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虽然想问,但提问之前总要做一下思想斗争。最后往往是“不问”战胜了“要问”。慢慢的,也就养成了不问的习惯。
  3.学习习惯问题
  性格浮躁,没耐心,不爱思考,对问题总是一知半解,容易放弃。碰到疑难问题直接抄答案或放过去。习惯的问题其实也是性格的问题。而要解决这种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粗枝大叶的性格,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其次主要是部分教师怕影响课堂教学不敢正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的被动局面。所以我向教师们大力倡导:问题提错了允许学生重提,问题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学生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怪想的问题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不能强行呵斥制止,更不能随着吼声而结束。如果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打消了学生展示问题的念头。还记得开学初的时候,每次学习新课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在课堂上我会请部分学生向大家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无论他们问的是什么,我都给予他们十分的肯定,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明白到原来“问”就是这么简单,学习就是要这样“问”。
  通过提问,学生们认识到,提出自己的问题,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是一次遭受磨难的历练。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加以引导,构建一个“敢问”的平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动了学生大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问题习惯。
  二、巧设疑难,引导学生“多问”
  古人云:“学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例如在教授《白杨》一课时,我就先跟学生回顾《落花生》一文的写作方法,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写花生赞扬了那些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不好看却对别人很有用处的人。然后引导学生:《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这一提示, 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便把学生的问题闸口打开了,“白杨借喻谁呢?”“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呀?”“既然是写人为什么要以白杨为题?”……实践告诉我把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融合起来,设下疑难,努力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三、适时点拔,培养学生“会问”
  问题意识不但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发现:经过“敢问”“多问”的培养训练,同学们遇题就思考的氛围已经活跃起来 ,思促进问,一个个问题不经意涌了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敢问”“多问”向“会问”发展,一开始的时候学生提的都是一些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必须让学生会提些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呢? 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工夫。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1)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2)对标题进行质疑。(3)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4)对矛盾处质疑。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同学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时候,同学们就能够抓住重点语句提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非常高兴,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当学生遇到障碍疑难或思路山穷水尽停滞时,教师要适时点拔(如果不适时点拔,学生就会失去解题的信心)加以引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又教会学生善于围绕问题抓住关键提问,自然就能让学生不但“敢问”、“多问”而且“会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敢问”“多问”“会问”,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我们要力求把问题意识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才能适应新一轮教学研讨的挑战。只有不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