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院校广电专业校媒合作办学的问题与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媒合作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传媒教育是开放性的社会事业,需要政府、学校和媒体机构通力合作才能打开局面。地方院校已经意识到校媒合作协同办学的重要性,并且有所行动,但是与国内重点大学比较而言确实是进展缓慢,大都处于初级阶段。地方院校要达到校媒深度融合,主动出击建平台是前提,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是保证,提高院校服务能力是关键。文章对地方院校广电专业校媒合作办学的问题与应对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广电专业;校媒合作;顶层设计
  一、引言
  在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6月18日举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公布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7个专业本科教学点1244个,其中广播电视学专业234个。2018年湖南省共有公办和民办本科院校36所,开设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有22所,具备开设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资格的院校有7所。经查阅发现,2018年湖南省内高校广电专业继续招生的仅有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怀化学院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所,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3所学校暂时停止广电专业招生,有萎缩的趋势;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的招生规模比较平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保持着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大有后来者追上的势头。
  地方传媒院校和广电专业综合改革只有走开放办学之路,才能弥补自身缺陷、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毕业生。2015年国家三部委关于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本文以湖南科技學院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来对地方传媒院校的校媒融合进行探讨。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2002年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文化底蕴深厚,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欠发达,媒体资源不丰富。学校广电专业自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2015年成立传媒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与媒体机构、宣传部门对接洽谈,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实践基地的搭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多方位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努力实现办学转型,在校媒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新媒体时代必须顺势而为,奋勇拼搏。
  二、合作洽谈,签订协议
  学校重视转型发展工作。2015年8月,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印发《本科学校改革与转型发展资料汇编》,其中包括《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资料文件。2015年11月17日晚,学校在行政办公楼召开转型发展学习动员大会,要求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2016年3月9日,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揭牌成立,这是湖南省内首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实体的高校。2016年9月10日,学校印发《湖南科技学院管理重心下移实施办法》。2017年4月27日,学校召开转型发展专业建设推进会,教务处处长石循忠以“加强‘产教融合’扎实推进转型发展专业建设”为题发言,提出了转型发展专业建设的“161工程”。2017年11月4日上午,学校举办第四届服务地方发展论坛,论坛以“贯彻十九大精神 推动内涵式发展”为主题,扎根永州大地、汇聚校友力量,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推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媒体业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两者合则互利共赢,分则皆蒙其害”[1]。2015年以来,学校传媒学院分别与永州广播电视台、零陵新闻中心、冷水滩区委宣传部、双牌宣传部、永州新闻网等单位进行产教融合洽谈,签订合作协议。学院和合作单位都表示开展合作办学的良好愿望,探讨共同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人才的合作办学模式。永州市双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超学表示双方可以在“人才对接、学术对接、产业对接”三个方面深化战略合作,通过进一步整合双牌的旅游资源与传媒学院的人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双牌县经济发展和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2018年6月,学校举办新时代永州媒体创新发展座谈会,时任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刘尤碧同志对部校共建传媒学院这个倡议表示充分肯定,他希望双方找准合作立足点,在专业性指导、技术性服务、学术性探讨和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制定好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合作的具体内容,建立科学的沟通机制,务求实效、共建共赢。
  依托湖南永州的深厚文化底蕴,围绕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传媒学院实施“文化为本、能力导向、校媒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重视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有文化、有能力、有理想”的传媒新人。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学院强化人文通识和专业修读方向的教育,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具体做法
  1.听取业界精英意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多次前往广东、上海、长沙等地调研,听取媒体一线人员对传媒教育的意见,加强与本地媒体、宣传部门的联系,广泛征求意见,及时修改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培养方案经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日趋完善。课程体系各模块环环相扣,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主干课程构建了四大群组:人文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内容生产、创意策划、新媒体运营等)、能力拓展等(创新创业)。和以前的方案相比较,理论课程学分相对减少,应用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课程学分相对增加,增加了融合新闻实务、新媒体运营、媒体创意等课程,以满足媒介融合发展需求。
  2.聘请业界精英为师生前来上课、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学院积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精英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提高教学质量,弥补自身师资结构的缺陷。近年来,永州广电的高级编辑罗耀南担任了《基础写作》的教学,主任记者管顺生担任了《新闻摄影》《纪录片创作》的教学。2017年6月和12月邀请学院特聘教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研究室主任、高级记者文远竹博士先后进行了《媒体融合新趋势》《全媒体版面编排及中央厨房》两场主题学术讲座,讲座内容新颖、贴近实际,是对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学生受益匪浅。
  3.师生到媒体实践实习、学习锻炼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大力倡导“实践育人”的理念,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2016年学院通过接洽,与永州新闻网签订了校媒合作办学协议。2017年上半年学院组织了8位学生前往永州新闻网进行实践锻炼。这8位学生每天起早贪黑,坐校车往返,永州新闻网给他们发了工资,评选了三位优秀实习生,期间还参与了单位组织的两天一夜的素质拓展活动。2017年暑假,学院组织了9位学生到双牌电视台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电视台负责解决吃住问题,还有稿费,期间有专人指导。通过媒体实践,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技能,对社会、职业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方容同学在永州新闻网实习,曾经独自一人到宁远县采访,还全程参与高考直播。她说:“我掌握了新闻采写的基本流程与基本要求,并且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采访任务”,“印象深刻的还有高考直播的参与,由紧张到从容,全程的参与让我体会到了责任感、新闻及时性和新闻敏感性对于记者的重要性。多次的采访之后,不仅仅增长了见识,自己的拍照水平、采访技巧、写稿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院组织教师前往媒體考察学习,开拓视野。2016年9月份,学院组织了四位教师前往永州新闻网考察学习,双方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2016年12月12日,部分师生前往永州新闻网学习VR操作远程视频教学。
  四、存在的问题
  全国高校传媒教育都在积极与在地新闻媒体开展合作,纷纷签订合作协议,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员交流,但是进展较为缓慢,难以突破,动力不足,成效一般。校媒合作需要学校师生、政府部门、媒介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校媒协同育人的人才模式提供机制保障、经费保障和组织保障。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前院长张昆教授认为:校企合作对学院而言可以吸纳社会资源、拓展就业市场、完善人才培养环节、完善师资结构、跟踪业界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对媒体而言,可以借助学界的智力资源,共商媒体发展战略;合作打造适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解决业界的紧急问题;补充人力资源;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2]。
  1.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合作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校媒合作办学缺乏长效保障机制,运作缺乏稳定性。一方面地方媒体人才紧缺,经济效益下滑,创新能力薄弱,需要人手参与媒体实践,做采编、营销策划,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却难以顺利进入地方媒体工作、实习。同时,缺乏推动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当前的教师评价机制、职称晋升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推动教师投身转型发展战略之中。此外,本地经济基础薄弱,大型的传媒机构比较少,人员紧张、设备老旧,也在客观上影响了校媒融合的进展。
  没有专门针对广电专业的,基本上所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都可以去参加。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所学课程出现趋同趋势,专业之间区分度不明显,甚至艺术类的编导专业、计算机类的数字媒体技术也可以参与到媒体实习实践。
  2.学院的影响力较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急需提高
  (1)在地方重大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大传播时代,传媒学院应该是大有作为的,可以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显身手,如全域旅游、节庆活动、文化创意、非遗保护、精准脱贫、城市形象塑造、美丽乡村建设等传媒学院都可以参与进来。2017年4月底,第十一届湖南·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在永州市阳明山举办,对传媒学院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校外实践机会,不管是创意策划、宣传报道、后期制作还是营销推广等,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其中,可是我们参与的很少,仅仅局限于新闻业务这一块。
  当然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身做得不够,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缺乏影响力,成功的媒介实践案例不多。兄弟院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怀化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与怀化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了《新农村》栏目,并参与策划了《Happy怀化》等栏目,联合拍摄了《千年湘西·古城古镇古村行》系列纪录片;承担运营的鹤城区委政法委“平安鹤城”官微多次进入排行榜前五强。衡阳师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创新思路,2016年10月与衡阳市旅游外侨民宗局签订协议(5年经费227.68万元),负责其官方微信平台“乐游衡阳”的运营与内容生产,充分利用新闻传播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他们还借助微信公号的运营与内容生产,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实战机会和平台,同时也助推了衡阳市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了全新的衡阳市旅游形象。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打开校门办教育。
  (2)院校为本地媒体服务、实践指导的工作开展不充分。实践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为永州市县(区)融媒体发展、业务创新、媒体运营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永州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面临着产品融合、平台融合、渠道融合、管理融合等问题,急需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2015年永州广电曾邀请央视新媒体部杨继红主任来讲学,专门讨论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说明地方媒体还是迫切需要得到理论方面的指导。2017年永州市政府启动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启深度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以提高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但“整体发展步伐缓慢、后继乏力,散、小、弱仍是主要痛点”,近在眼前的传媒学院应该进行智力支持,为建设今日永州App、中央厨房献计献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媒体服务的能力更为强大,长期致力媒体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与国内很多媒体进行合作,提供技术服务。2017年8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媒体融合实验室发布了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研发的具有“千人千面”精准分发功能的新版浙江24小时客户端及其他3款智能新媒体产品。整体而言,我们对地方媒体的智力支持力度不够。   3.基础薄弱,支持力度小,人力、财力缺乏
  (1)校企合作平台少,媒体参与度低。湖南省的媒体尤其是湖南卫视影响力很大,但是传媒教育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目前的转型发展往往是原来校外实践教学方式的延伸,没有充分地调动媒体在教学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媒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2016年学院新闻传播学立项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立项的3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和6个校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偏重于理工科专业,传媒学院的专业都没有获得立项支持。地方传媒院校作为文科专业获得省级以上实践平台的屈指可数。2014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湖南省唯一的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与湖南师范大学共建学院。吉首大学的新闻学专业是2016年立项的“十三五”全省唯一的新闻传播类综合改革专业(湘教通〔2016〕276号)。此外,衡阳师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第一批合作院校、教育部—凤凰卫视·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第一批合作院校。
  (2)“双师型”教师比较少,教师挂职锻炼机会少。学院虽然聘请了永州广电罗耀南、管顺生两位老师,但是学院整体的实践型教师还是偏少。专业教师的媒介实践经历不足,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小,加上师资紧缺,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外出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2017年全省根据中宣部“千人计划”的通知要求共选拔了17位教师到新闻媒体单位挂职,目的在于通过挂职锻炼,接触新媒体时代的采编工作,以加强业务教学,但是这其中没有湖南科技学院的教师。此外,高校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有学历和职称限制,把那些有实践经验的媒体人堵在了大门之外。
  五、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目前,国内地方本科高校都意识到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都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存在“认识偏差、动力不足、实践滞后”等方面的问题[3],产学研合作教育虚化,“能够见到的大多是合同和协议,真正能够做实、见出实效的很少”[4]。相比之下,国内“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部分得到项目经费支持的新闻院系转型发展道路更为顺畅,学生受益良多。所谓“转型”,其含义在于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状态的变化,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就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缓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矛盾,满足“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地方传媒院校的转型发展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着眼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紧紧围绕以下三条实现校媒深度融合。
  1.學校和学院要进一步认识到校媒合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出击是校媒深度融合的前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5],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实践平台、机器设备、经费支持、实践师资等,衡阳师范学院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校媒融合之所以有成效,部分原因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地方院校一是要积极争取纵向或横向的项目经费、实践平台,不能天真地去等待、依靠外部力量。二是要制定可行性措施,想方设法推动、鼓励有业务能力的教师积极参与校媒合作实践。三是要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优化师资结构。
  2.牢记互惠互利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双赢的长效机制是校媒深度融合的保证
  协同育人的育人模式,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媒体、企业、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让各方力量各有所得,达到共赢目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可以“建立生产性实训平台”,“并按照传媒的标准和流程生产、制作传媒产品,使之完全具备情境化育人的功能”[6],以解决媒体人力资源、节目资源、智力资源短缺问题。
  3.提高师生实战能力,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校媒深度融合的关键
  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为地方媒体实践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学校人事部门完善教师实践假期制度和薪酬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媒介实践锻炼。根据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自身的情况,我们今后需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课题申报和集中研究,以做好地方媒体的智力支持工作,解决一些业界的紧急问题,提高媒体对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对媒体人员进行新媒体业务培训,为业界在职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如互联网思维、微信公众号编辑、手机直播、数据新闻等;二是积极参与当前媒体的融合转型路径和顶层设计,如中央厨房、地方媒体融媒体中心建设;三是创作出适合新媒体时代需要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如文化类节目策划,推动新媒体教育步伐。地方高校需要积极围绕地方文化、民俗活动、非遗项目、自然风光,创作优秀纪录片、微电影、摄影作品等,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微信公众号运营经验,讲好地方文化故事,扩大学院影响力。
  六、结语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需要构建学校、政府、社会新型关系,构建这种新型关系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界定学校、政府、社会的权力与责任[7]。学校需要在专业能力方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目前地方院校广电专业校媒合作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2]张昆.略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J].今传媒,2007(9).
  [3]兰霞萍,陈大超.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与出路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4).
  [4][5][7]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
  [6]姚劲松,夏先忠,石光辉.地方本科院校传媒类专业校媒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