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响应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凸显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首先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了非遗特色选修课——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作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培育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影响深远。
  【关键词】胶州秧歌;文化育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从远古时代后李文化、龙山文化走来,到春秋战国孔孟文化、邹鲁文化的群星璀璨,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沉淀的齐鲁大地,给我们留下太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就诞生在这片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号召。作为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同时,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因此,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率先建立了融合了儒家文化和山东传统“非遗”文化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非遗特色选修课——胶州秧歌,便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胶州秧歌特色课程为例阐释了非遗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作用和意义。
  一、胶州秧歌中蕴含的教育作用
  山东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秧歌。据20世纪80年代舞蹈工作者的研究统计,山东境内的秧歌种类就有30多种,它们有的是在宗教仪式当中进行祈福的祭祀舞蹈,有的是农闲时节群众进行休闲娱乐的自娱性舞蹈,无论哪一种舞蹈都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舞逐渐从大众视线中淡出,人们对汉民族自己的舞蹈文化了解越来越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胶州秧歌是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它与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2006年,胶州秧歌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开展胶州秧歌特色课程,其中蕴含的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文化性作用
  舞蹈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舞蹈文化可以窥探到当地的地理地貌、生产方式、历史变革和民俗风情。通过胶州秧歌舞蹈文化的学习,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喜欢非遗文化有促进作用。
  (二)技能性作用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它对人的动作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在胶州秧歌2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安锅,即秧歌演员的职业化。这意味着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和教学方式相较于其他的民间舞蹈来说更加成熟和规范,艺术性与技巧性并重。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幅度很大,对人体外部的肢体协调性与内在的控制力要求很高,通過胶州秧歌基本动作及组合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与表现力。
  (三)审美性作用
  胶州秧歌极具艺术美感,在动态上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特点,在众多的舞蹈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当地老艺术家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形象地描绘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学生通过对胶州秧歌舞蹈的赏析和实践,充分地享受艺术带来的美的滋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
  (四)情感性作用
  胶州秧歌作为山东本土的非遗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学生树立起文化担当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胶州秧歌表现出的是山东人的精神内涵,其三道弯的基本体态表达了女性如水般柔美的特性,但它有着“拧、碾、抻、韧”的发力方式,这反映了山东女性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柔软外表下的一颗坚韧的心,在更深层次上,透过胶州秧歌课程传达的是对学生品格的教育。
  二、开展胶州秧歌特色课程的意义
  开设胶州秧歌特色选修课首先是基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文化育人的新路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2015年,学院建成济宁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通过投影、双屏连动等多媒体技术向师生展示非遗文化;开展了非遗文化讲座和新六艺、三协会学生社团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院先后开设了《论语心读》《孔府菜制作技艺》《古建筑营造技艺》《孔孟之乡武术》等富有地方特色、富含传统精神内涵的特色课程,纵观这一系列的举措,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存在缺失。传统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括传统的音乐、曲艺、器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胶州秧歌特色课程的开展是对文化育人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其次,胶州秧歌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是基于高校艺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艺术教育及审美教育,而舞蹈教育恰恰是高校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舞蹈是艺术之母,它在培养人的审美品位、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设胶州秧歌特色课程是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潮流。
  第三,胶州秧歌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是基于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舞蹈教学存在诸多局限性,它要求学生有学习舞蹈的经验准备,具有一定的肢体协调性,因此,很难在高校中广泛开展。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舞蹈课获得了一定的舞蹈基础,满足了胶州秧歌课程学习的先决条件。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是广泛的、浅显的,很难在平时的课堂上对单一舞种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开展胶州秧歌特色选修课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需要选修此课程。
  最后,胶州秧歌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是学生心灵建设和非遗文化传承的双向需求。一方面,非遗文化需要依托高校教育进行保护和传承。以胶州秧歌为例,虽然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机制,但随着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渐渐老去,胶州秧歌赖以生存的原生环境发生了改变,原生态的胶州秧歌濒临消逝,传承非遗文化形势依然严峻。通过胶州秧歌特色课程的开展,可以起到宣传胶州秧歌文化、培养胶州秧后继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她们肩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幼儿教师要有“心”,一颗传统文化浸润的心,一颗民族精神担当的心。传统文化的理念像种子,唯有心怀使命才能撒播一颗小小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非遗文化传承难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目前,以开展非遗文化选修课的形式实现文化育人的构想仍处在探索阶段,各方面尚未成熟。希望今后胶州秧歌课程能打破重重限制,在全院范围内普及开来,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也希望通过加强高校与非遗传承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能够进入高校中来,让非遗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参考文献
  [1]刘珊珊.“非遗”进校园活动有感——浅谈把原生态舞蹈引进高校课堂的课程建设之意义[J].艺术科技,2014(7).
  [2]刘晓健.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初探——以巢湖民歌为例[J].长江丛刊,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