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幼儿成为音乐游戏的小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追求游戏化的因素,关键在于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情绪体验与规则意识为教学目标,强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有效形式。幼儿自主探索来源于经验与兴趣、情景与体验、选择与创造。通过采用无规则与有规则的游戏形式,在教学中渗透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培养,来引导与激励幼儿的自主探索。
  【关键词】幼儿;音乐游戏;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游戏是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基本形式。“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是幼儿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典型特点[1],因此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提高想象力、认知能力、丰富音乐知识、发展智力的良好手段[2]。然而,所谓的游戏化教学不应只是展现“音乐游戏”这一别致的成分[3],因为被游戏化、为游戏而游戏,对幼儿学习素养的培育必然形成负面效应。事实上,游戏化教学的实质是提高音乐教学过程的游戏化水平[4]。这可用“游戏精神”一词加以诠释,即游戏人员在活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开放性与更新性,追求以“我要学”取代“要我学”。对教师而言,以“儿童自身的学习目标”取代“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最为核心的价值[5]。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追求游戏化的因素,关键在于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情绪体验与规则意识为教学目标,强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有效形式。
  一、幼儿自主探索的来源
  (一)经验与兴趣
  在音乐游戏《划船》活动中,为培养一定的节奏感,调动起愉快的情绪,先让小朋友们自由分散在教室内,音乐开始后做划船动作,每小节划两次。唱到“船儿水中飘呀飘”和“两岸一片静悄悄”时就停止划动。从歌曲的后八节开始自然演唱,根据歌词内容小朋友们相互对看,从而将欢快的情绪调动起来。需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是,划船时不能相互碰撞,并要划出一定的韵律感。划船时,他们能够自由、大胆地想象。音乐游戏中的情节动作让幼儿的激情得到释放和满足。
  (二)情景与体验
  对于中、大班的小朋友,可以选择三个音,如1、3、6(开始音高的跳跃可以大些),告诉他们分别唱“哆”、“咪”“啦”,并让他们听辨音高。有了初步的音高感后,通过游戏来提高小朋友们感知音高的敏锐性。比如,最后落音在“1”上,就做走的动作;最后落音在“3”上,就做鸟儿飞的动作;最后落音在“6”上,就做开飞机的动作。
  游戏开始,老师在琴上任意地反复弹奏这三个音,最后落在琴键上是哪个音,请小朋友们听辨后做出相应的动作来(也可在铝板琴上敲出三个音)。为感受音区变化,老师弹奏开汽车的音乐,小朋友们随音乐节奏“X X  X X”做开汽车的动作(双手握方向盘左右转动),上身随音乐向两边摆动,同时两脚做小跑步向前,以示汽车在行驶。当旋律在中音区弹奏时为“绿灯”,“汽车”可以向前行驶;当旋律在高音区弹奏时为“红灯”,“司机”必须刹车,“汽车”停止行驶。
  (三)选择与创造
  在学习歌曲《小熊钻圈圈》时,通过比赛来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巩固已学会的节奏音型。准备好小熊头饰两顶、体操圈四只、长竿一根,写有节奏音型的硬卡片若干条。用四只体操圈连环扎在长竿上。长竿两头固定,使四只体操圈垂直于地面。游戏开始的时候,两位小朋友在音乐声中,走到前面各自戴上头饰,并站在圈圈两侧。老师不要手把手去教动作,小朋友们可以自主创造不同的方式,选择钻哪个圈圈,看谁钻圈的节奏与拍手的节奏相符,并听音乐回座位。这个游戏的动作十分丰富,几个小朋友的动作相联合就能组成一个舞蹈,使幼儿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幼儿自主探索的激励方向
  (一)采用无规则与有规则的游戏形式
  游戏在英语中可用两个单词来表达,即“play”和“game”。事实上,这两个单词已把游戏分为两类,从翻译上来区分,“play”译为“无规则游戏”,“game”译为“规则游戏”。显然,“play”最突出的特征是无限制,即在游戏的内容、方式、人数上都是自由的。“game”强调的是规则,即必须对游戏的内容、方式、人数做出一些规定。
  在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中,游戏主要是指“game”,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学应该是“好玩的”,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冲动。如音乐游戏《要下雨了》旨在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准备一个“雷公公”的头饰,并请一位小朋友戴着头饰站在场地中心,其余参加游戏的小朋友们分散在场地四周。扮演“雷公公”的小朋友原地站立,右手伸至身前上方,掌心朝向地面。其余小朋友们一边唱歌一边走向“雷公公”,到其身边时各各伸出食指点在“雷公公”的掌心上。當唱到歌曲中最后一小节的“啦”音时,“雷公公”的右手掌即刻抓取点在他掌心上的食指,而此时点“雷公公”掌心的小朋友要迅速收回食指并逃离。如果“雷公公”一个食指也没抓住,那么就要去抓逃离的小朋友,否则不必,下一轮游戏就由被抓的小朋友扮演“雷公公”。这个游戏的规则主要在于两点:第一,“雷公公”一定要在歌曲中最后一小节的第一拍时,才能握掌抓取;第二,若“雷公公”同时抓住了两个小朋友的食指,则由这两个小朋友相互猜拳,负者在下一轮游戏中扮演“雷公公”。
  (二)在教学中渗透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音乐游戏《对唱小动物》中,首先让小朋友们听音乐,之后与老师进行一问一答式的互动,这样能够使小朋友们准确地接上老师的节奏与旋律。每个字音都要像打哈欠那样张开口腔歌唱。引导小朋友们微笑地歌唱,有表情地歌唱,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大自然。如在调音练习中,每个音都要唱成弹跳的感觉,就像小朋友们平时玩的弹跳球那样,弹出去又弹回来。引导小朋友们不要唱得很连贯,声音不要太大,要用腰和小肚子的力量去推动歌唱,可以把手放在肚子上,好好感受一下。   (三)注重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培养
  例如《扮家家》是一首颇具表演风格的歌曲。在这一音乐游戏中,小朋友们各司其职,学会在家庭中尽义务、负责任,从小养成互助互爱的好品质。在标注“X”的地方,没有音符,只要按照节奏读出歌词就可以了。要模仿爸爸妈妈平时说话的语气来演唱,并配上适当的动作,充分表达出自己已经长大了,变得更懂事了,能够帮助家里做事情了,从而将这些表达内化为个性品质。
  三、幼儿自主探索的实录与分析:以幼儿园原本课程“乐乐游戏——音乐表演区”为例
  实录一:投放多媒体设备并应用AR技术
  在“乐乐游戏——音乐表演区”的活动中,小朋友们特别喜欢跟着音乐伴奏来歌唱。下雨天这个区域被设置在音乐厅,有许多媒体设备,如话筒、音响、蓝牙设备等,可支持手机直接连接,还可播放AR动画,这恰恰为小朋友们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音乐体验。有时候小朋友们想唱什么歌,老师可以立马用手机下载并播放,以利于他们突发奇想。有些小朋友比较喜欢唱一些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这往往能够引起共鸣,激发小朋友们在音乐表演活动中的兴趣。但是经观察发现,随着游戏的深入,小朋友们并不满足于在幼儿园里学会的歌曲,还想把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看到。如一些小朋友提出要唱自己在课外听到过的歌曲,这样AR动画和蓝牙设备等便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实录二:使用打击乐器激发幼儿兴趣
  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些小朋友在表演,其余小朋友是当观众还是积极参与进来呢?经观察,小朋友们发现事先投放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使用的打击乐器时,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他们借助这些乐器为台上表演的小朋友们伴奏,从而使自己也参与其中。
  在音乐表演区活动中,老师在为小朋友们创设音乐游戏大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实际需求,适时投放他们所需的活动材料。投放打击乐器并不是盲目的,前提是在音乐活动中小朋友们对这些乐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方法。通过创设游戏化的物质环境,幼儿参与音乐表演区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实录三:让道具和幼儿对话
  “乐乐游戏——音乐表演区”提供了挂件、头饰、纱巾、面具等装饰物,可让小朋友们自由选择装扮来进行表演。但经观察发现,有些小朋友并不满足于老师所准备的饰品,更多地想尝试亲自制作漂亮的属于自己的装饰物。于是,老师与小朋友们进行商量并决定设置“幼儿自由创作吧”。在音乐游戏《独特的我》中,小朋友们便戴上了亲手制作的发饰上台表演。
  道具是音乐表演区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提示幼儿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进行表演。但有时候老师准备的材料会使小朋友们感到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龄段的小朋友并不满足于成品,更需要一些自然物和半成品。小朋友们与所投放的材料相互对话,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材料,才能感受到音乐表演区带来的快乐。
  实录四:主题教学活动与音乐表演区相结合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开展的音乐游戏《我是中国人》中,小朋友们特别喜欢《龙的传人》这首歌。一听到打鼓声,他们就会站起来跳舞;一听到小铃声,他们就会拍手。于是,为迎合小朋友的喜好,老师在音乐表演区投放了鼓类与金属类乐器。小朋友们很快发现了这些新来的乐器,一开始玩得很随意也很无序,引入相应的音乐之后,他们来了灵感,能够持续地跟随音乐打击这两种乐器,并且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绎。
  正如艾里克森所说:“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在整个音乐表演区活动中,小朋友们能积极投入,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愉快的情绪中表达、表现、想象、听辨、规则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所投放的鼓类与金属类乐器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和表现。
  实录五:让幼儿成为自己游戏的主人
  在音乐表演区活动中,游戏应该怎样更好地开展呢?经观察发现,有些小朋友已经有了明显的主观意识,想要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老师和小朋友们经商量确定了音乐表演区的工作人员,如小小主持人、号码牌管理员、催场管理员、服装管理员、道具管理员等等,目的在于把游戏还给小朋友,让他们自主自愿地表演,而不是简单无聊地重复。老师也可尝试加入小朋友们的表演,以各种角色身份直接参与其中,一方面能对他们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还能从中指导,启发他们的创造性表现,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小朋友们投入表演之后,老师可自动退出,以便观察他们的活动。
  分析:实践中发现,小朋友们并不局限于现有的表演方式,而更愿意自己决定怎么表演,同时也非常喜欢和老师一起游戏。老师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因此,老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不仅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更有益于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行为。老师的参与并不意味着对幼儿活动过多的介入与干涉。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往往解决不了或处理不恰当,自己还意识不到时,老师就可通过观察施以指导,并参与幼儿活动,指出现象,提出问题,与幼儿共同探讨解决办法。这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幼儿的表演水平。当游戏开展顺利,幼儿兴致正浓时,老师则不要介入和干涉,应在旁观察,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淑琴.幼儿游戏化教育特技教师教案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宋巨瑶.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3):145-147.
  [3]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幼教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程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的检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12,25(12):141-144.
  作者简介:陈宣羽(1989—),女,浙江建德人,本科,研究方向:幼儿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