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在高校德育中的融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高校德育中引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满足其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为了使音乐作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必须积极探索音乐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合路径,对德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
  一、音乐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
  (一)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感染力,通常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融入音乐,可以助推德育工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首先,通过在德育工作的教学实践中引入音乐,使学生在对音乐的品鉴中提升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作品品鉴能力。其次,作为情感表达形式的音乐,在与高校德育教学工作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深入探究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相应地,以一些爱国情感浓烈的音乐作品为媒介,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一些蕴含正确价值导向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总之,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更容易使学生在德育工作中产生共鸣,在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音乐审美意识和品鉴能力的提升,助推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品质健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提高德育教学的趣味性
  德育工作的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目标,这决定了德育教学大多以枯燥的道德理论和哲学性的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高校德育教学所采取的道德宣讲模式通常会被学生主体排斥与反感。将音乐引入德育工作,是对传统德育工作教学方式的创新,音乐富有独特的感染力,能够改善整个教学工作的氛围,通过在德育教育中引入音乐作品欣赏,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更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排斥感,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的课堂魅力,实现对德育工作的接纳。
  二、音乐与高校德育工作融合中的困境
  (一)音乐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定位偏差
  音乐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从古至今从未被忽视,在现代,高校的德育工作纷纷以音乐教化为依托,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德育工作中对音乐教学的定位错误,使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并不明显。首先,在对音乐教化的重视方面不足,主要表現在课程设置上,大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鉴赏课程,这些音乐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并非因为个人兴趣或者以修养提升的目的,而是单一地追求学分,并未认识到音乐的真正价值。其次,在授课的内容方面存在偏差,音乐教师在课程中侧重于对基本知识的普及,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思想与情感表达,也忽视了音乐对学生思想的感染力,使音乐不能发挥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真正价值。
  (二)过度商业化的音乐给高校德育工作造成阻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时代的到来,社会致力于高效率的生产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快餐文化”,音乐的过度商业化背景下,“快餐音乐”时代到来。快餐音乐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已然不能称之为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艺术作品,它对人的道德教化无任何价值和意义。目前高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快餐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造成弱化作用,在长期无思想、无内涵的商业化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丧失了对音乐作品背后思想的自我感知能力,增加了德育工作中利用音乐作品进行道德教化的难度。此外,除了“快餐音乐”之外,还存在大量腐朽的音乐在腐蚀着学生的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接触到的音乐作品良莠不齐,一些传递吸毒、酗酒、滥交等扭曲价值观的西方音乐作品在网络上传播,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还要承担对学生价值观的矫正重担,对高校德育工作造成阻碍。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作为高校德育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德育工作的成效。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承担德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欠缺音乐素养,在音乐和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中,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足,课堂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感知;另外,在音乐鉴赏课程中,音乐教师缺乏德育工作的思维,不注重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思想进行挖掘。普通教师和音乐教师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专业素养都过于单一,欠缺音乐感知能力和德育教学思维的融合,这就导致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不能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三、音乐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
  (一)重视音乐教化的作用,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在实践中企图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完成学生的德育工作,但在实践中对音乐在德育工作中的定位不清晰。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重视音乐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地位,在课程设置层面进行创新与完善。首先,设置多样化的音乐课程供学生选择,除了音乐鉴赏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外,可以设立实践课程,比如可以由学生主体自主进行音乐作品的鉴赏和讨论,通过帮助学生排练音乐短剧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使学生因兴趣而主动学习,不再受限于学分的制约;其次,教师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思维和方法,不要只注重形式化教学,除了基本知识的普及之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品鉴,探索音乐创作的背景和作者所期望表达的情感,使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感染,进而真正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引导学生欣赏富有内涵的音乐作品
  快餐文化在满足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外,在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方面是空洞的,它只是作为商品而被需求,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商业化的音乐亦是如此。针对过度商业化的音乐作品对学生音乐品鉴意识和能力的弱化,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当积极做出应对。首先,高校教师应对学生对音乐的选择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有欣赏价值的音乐。具体来讲,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音乐鉴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一些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其次,高校可以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利用一些新媒体软件,比如说微信、微博等,建立音乐共享平台,通过音乐的日常推送满足学生的日常文化需求。
  针对西方传导错误价值观的音乐作品,高校为了防止对学生价值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当提前进行规避。除了教师的课堂引导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氛围滋养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可以通过建立音乐广播网站及举办音乐节活动,满足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需求,避免西方腐朽音乐对学生价值观的腐蚀。
  (三)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实现音乐和德育工作的相互融合,必须依靠专业的师资队伍。鉴于音乐教学和德育工作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二者虽然相互融合但又有各自的特色,在实践中,高校专业教师很少在两个领域内都有建树,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服务。首先,加强各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普通德育教师和音乐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成效提高的方法和路径,通过专业之间的交锋,可以拓展两个专业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促进双方教师的思维转换,对于音乐和德育工作的融合意义重大。其次,高校应当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设立培训机制,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引入外国德育和音乐教学融合的经验,这对高校实现音乐和德育工作的融合,促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上,音乐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内涵对世人有着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实现音乐和德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与我国社会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因此,针对高校在促进德育工作和音乐相融合的实践中所存在的系列问题,必须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形,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完善,以音乐助推高校的德育工作。
  注:本文为2017年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专项:将“音乐元素”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课题编号:kyjg1737)。
  (责任编辑 袁 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