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视野下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技进步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产生、发展,中国古代的图书馆还不是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其无“现代性”或“现代性”较低,图书馆的“现代性”的标志是“公共性”。新中国图书馆事业获得极大发展,“现代性”大大增强,是由于新中国发生了空前的社会变迁运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是影响图书馆形态的根本原因,未来图书馆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得到巨大发展,带来巨变并承担期新的使命,具有新的职能。今天的图书馆应具有前瞻意识,锐意创新,主动作为,主动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科技进步;社会变迁;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史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4 — 0117 — 03
   图书馆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首先以文字的出现为前提。我国的殷商时期,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大量关于祭祀、战争、卜筮的记录被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数量庞大的刻有重要文字的龟甲、兽骨被保存在固定的场所,并有专人管理,。这就是我国图书馆最早的形态,当然它远非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一、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变化
   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是图书馆形态变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相对比较缓慢,图书馆发展变化的也相对缓慢。
   (一)竹、木的杀青、脱水技术的出现,催生古代图书馆第一次大发展
   龟甲、兽骨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下,人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文字载体。可以想见的是当时的人类一定是使用过很多其他的载体,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才最终确定了龟甲、兽骨的地位。后来简牍之所以能代替龟甲、兽骨,成为文字的最重要的载体,是由于人们掌握了竹、木的杀青、脱水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简牍普及,成为书的代名词。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老子曾担任过周天子的柱下史,据专家考证即为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周游列国,作《春秋》等,都反映出当时图书馆事业比殷商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当然这也不是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二)造纸、印刷等技术的发展,带来古代图書馆的鼎盛
   传说秦朝蒙恬大将军发明了毛笔,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北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一系列的科技进步,让宋以后直至清末成为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又一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图书馆主要有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家藏书等几种形态。其中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是官府藏书或称皇家藏书,清代编撰《四库全书》说明了皇家藏书的鼎盛。寺观藏书以收藏佛道经典著作为主,接近现在的专业图书馆。书院藏书最有现代意义,接近现在的高校或中小学校图书馆。私家藏书体现了民间知识分子力量的壮大,社会出现了富甲一方的大户。这一时期是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劳动中解脱出来,社会上知识分子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社会变迁也是图书馆事业比之前更繁荣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官府藏书还是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家藏书都只是图书馆的藏书楼时代,还不是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三)近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图书馆
   真正现代意义的图书馆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进而使社会结构发展了颠覆性性的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公共性质的普及教育应运而生,公民社会逐渐形成,读书成为更多人的现实需求。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发轫于近代的西学东渐,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国运日衰、民族不振,而力图振兴,模仿西方图书馆建制将以藏为主、为少数人服务的藏书楼改造成藏阅并重、为多数人服务的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二、图书馆的现代性辨析
   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理解众说纷纭,但较为一致的是“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现代性”应该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研究“现代性”问题。根据余乃忠所著的《现代性批判》,“现代性”的概念是:运行资本逻辑和价值规律,遵循资源被充分利用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制度建构、行为方式与社会心理。以余乃忠的“现代性”概念为依据,通观中国古代图书馆与近代图书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图书馆的“现代性”不在于是否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不在于图书馆藏书数量的多寡,不在于图书馆设施是否先进,不在于图书馆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也不在于图书馆的隶属关系,关键在于图书馆是否真正面向公众,图书馆受众的多寡,特别是图书馆受众是否来自于社会众多阶层。总之,图书馆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公共性”。中国古代的皇家图书馆建筑不可谓不雄伟,藏书不可谓不多,管理不可谓不严格,由于它是面向极少数人服务的,因而完全没有“现代性”,只能算古代的藏书楼。图书馆的“现代性”不是以时间来划分的,不是所有现代的图书馆都有“现代性”。有些现代的图书馆受众面狭窄,也只能认为它的“现代性”较低,还停留在古代藏书楼的层次上。
   图书馆的“现代性”即“公共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进步、工业革命进而引发了社会变迁,即有知识能读书的人群大量增加,对知识和读书的社会需求大量增加,这是导致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样,在科技和社会结构还不完全具备支撑现代意义图书馆的时代,也有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或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同样的在科技水平和社会结构已经具备支撑现代意义图书馆的时代,也不是所有图书馆都有很高的“现代性”。
   三、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图书馆事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清末、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发展起来,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性,但发展仍然处于极不充分的状态。表现在读者范围还十分狭窄。表面是对全社会开放,但囿于当时社会识字率还极低,经济发展还极其落后,能够进入图书馆阅览的人群范围很小。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性大大增强。    (一)各级各类圖书馆建设形成体系。首先是各级政府直管的图书馆建设形成体系,从中央到省、地、县大都建起了政府办的图书馆。其次是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发展迅速,从高等院校到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高中、初中、小学都建起了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再次是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科研院所到规模较大的工厂、农场、矿山都建立了供职工使用的图书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在政府引导和企事业单位的帮助下建起了农村书屋,成为新中国规模最小的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二)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性”大大增强。新中国一方面加大了图书馆的建设,另一方面以空前的力度开展扫盲运动,加大教育普及的力度,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读书群体扩大了,图书馆的受众范围自然也扩大了,图书馆的“现代性”因而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高度重视科学、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出版印刷了大量适合文化层次较低读者阅读的普及型科普读物和普及型文史读物,这让那些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工人、农民读者有书可读,这也是新中国图书馆“现代性”得以大大增强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变迁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既有西学东渐的原因,又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反帝反封建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是工农政权建立的国家,建国后自然引发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社会变迁,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农民获得了教育的机会,整个社会的识字率大大提升,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平均水平及中位数水平都大大提升,这是图书馆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图书馆“现代性”得以加强的社会基础。
   四、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设想及当今图书馆努力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5G、6G技术呼之欲出,超高速、海量、物联逐渐会成为现实。语言文字的载体再次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图书馆势必也将发生巨变。
   (一)未来的图书馆不会消亡而会巨变,当今图书馆应未雨绸缪,主动作为。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一些论者以为纸质图书将被电子图书所取代,人人有终端,全社会互联,导致人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将会消亡。其实,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纸质图书成为图书的主流将是毋庸置疑的。但电子图书彻底取代纸质图书,让纸质图书消亡却并不现实。原因有三:一是人们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很难改变,二是纸质图书有其特殊的非实用方面的价值,三是将来人们读书的目的将是多元的,非功利性的审美性、娱乐性读书将使纸质图书有其长久存在的价值。另外未来的图书馆在原有的图书收藏、借阅、查询等方面的职能以为承担新的使命,因此未来的图书馆不会消亡。但由于信息化带来的科技进步是革命性的,未来图书馆的巨变也将是不可避免的。
   (二)未来的图书馆将会承担新的使命
   1.未来图书馆将成为信息中心,当今图书馆应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科技的进步是不可阻挡,加速前进的。面对科技的进步,图书馆事业只有密切关注,分析研究科技走势,积极作为,主动改变,才能在科技进步引起的社会变迁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部分图书馆的消亡也不是不可能的。纸质图书虽然不可能彻底消亡,但图书电子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成为信息服务中心,按照图书馆的规模成为信息服务的一个个节点。在信息服务方面图书馆大有可为,当前的图书馆应该积极研究、努力探索并向政府争取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积极与其他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合作,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2.未来图书馆将会是人们交流思想的理想场所,当今的图书馆应不断创新读书报告会、座谈会的形式和内容。当前我国一些较大图书馆经常性主动与相关学术团体或出版机构联合开展讲座、读书报告会等交流活动,一些规模不大的地级市图书馆也开始组织这样的活动。这股潮流方兴未艾,充分体现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未来社会人们闲暇时间更多,可以不必去图书馆而是通过个人终端阅读自由读书,但人们除了阅读还有交流的欲望,这是人性使然,图书馆可以承担这样的使命。当前,图书馆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一是要在读书报告会、交流会、座谈会的数量和品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档次;二是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借鉴市场营销的原理,以需求定位,实现读者细分;三是要在读书报告会、交流会、座谈会的形式上多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模式新的方法。
   3.未来图书馆将以多功能、无中心、互联、自助为发展方向,当今图书馆也应努力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未来的社会将会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而带来社会变迁的加剧,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让劳动人口大量减少,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闲暇时间会大大增加。当物质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后,精神需求就会提升。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人是群居性物种,决定了人有害怕孤独的、渴望交流的心理特征。未来社会的变迁的主要特征是物质极大丰富,精神需求提升,图书馆将会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提升的场所,其功能将不限于满足阅读、查询资料,还将包括满足思想、感情的交流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娱乐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表达的需要,审美的需要。
   结论: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是图书馆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当今社会科技进步迅猛、社会变迁加速,图书馆事业将迎来大的转折性发展。今天的图书馆由于多数是政府买单的公益项目,缺乏主动转变的动力,故而对科技进步和时代变迁反应迟钝。今日的图书馆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改变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参 考 文 献〕
   〔1〕贺伟.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尝试——以无锡新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4,(02).
   〔2〕徐文贤,康福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社区图书馆外包〔J〕.图书馆论坛,2013,(06).
   〔3〕陈俊翘,全洪立.公共图书馆总体外包争论焦点的个案探究——以增城市新塘镇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01).
   〔4〕陈俊翘,诸葛列炜.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国外公共图书馆总体外包研究——以美英日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01)
   〔5〕王宏峥,王晓敏.图书馆现行组织结构分析与改进〔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02).
   〔6〕汤骅.加强有形展示管理 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J〕.图书馆论坛,2010,(01).
   〔7〕杨卫华.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设计与构想〔J〕.晋图学刊,2007,(01).
   〔8〕林桂娜.浅议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01).
   〔9〕郭瑶,范洁.从组织文化视角谈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08).
   〔10〕柯平,张文亮,李西宁,唐承秀.基于扎根理论的馆员对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感知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3).
   〔11〕王学勤,Amy Stout,Howard Silver.建立数据驱动的e-Science图书馆服务:机遇和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
   〔12〕郭自宽,张兴旺,麦范金.大数据生态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 情报资料工作,2013,(02).
   〔13〕黄宗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J〕.图书馆论坛,2011,(06).
   〔14〕白君礼,崔旭.图书馆制度执行力概念、要素蠡测〔J〕.图书情报知识,2014,(01).
   〔15〕徐越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设计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05).
   〔16〕李玉斌.迪肯大学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4,(11).
  〔责任编辑:孙玉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