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熵值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以安徽省16地市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经济、农业人口社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4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统计2016年安徽省各市指标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安徽省各市201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做出评价,为推动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熵值法;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0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0-0231-03
  Abstract Taking 16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22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ociety, agricul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to construct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and statistics of 2016 city indicators in Anhui Province were adopted.The entropy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2016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Anhui Province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Entropy method;Anhui Province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构思[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在农业经济、农业人口社会、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等方面均可持续性发展的发展模式[2]。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能很好地指导区域农业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白蕴芳等[3]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指明了当前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具体方法。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主要涉及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选择。如张尔升等[4]从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3个方面对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邓维等[5]从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和科技政策可持续性5个方面构建了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刘一苏等[6]利用区域复合生態系统场力分析理论,构造了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可持续发展度,对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姚平伟[7]在讨论指标体系内涵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并对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赵学平等[8]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方面对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张丽等[9]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孙艳玲等[10]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
  安徽位于华东中部,其农业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近些年来,安徽省农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快速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出现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脆弱,农业环境质量下降等不良现象,所以安徽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大势所趋。鉴于此,笔者在参考其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2016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1 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为了更加合理地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研究除在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等原则外,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及研究区域自身农业发展特色等从农业经济、农业人口社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4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了符合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特色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详见表1。部分指标的计算如下:
  2 研究方法
  2.1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2.2 熵值法评价的步骤
  3 研究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2016年安徽省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及排名情况,安徽省各个地市之间农业可持续发展差距显著,滁州市排名第1,得分为0.087,淮南市排名最低,为0.040,这是由于滁州市在农业经济方面比较突出,农业经济子系统中各个指标得分较高,而淮南市在农业经济子系统中得分比较低,从而导致了总得分差距明显,在未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淮南市应该重点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子系统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中合肥市得分最高,滁州市最低,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滁州市应该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耕地占用税指标中滁州市最高,铜陵市最低,耕地占用税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情况,因此铜陵市应该注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指标中黄山市得分最低,代表黄山市现代化农业耕作的效率低下,在以后的农业发展中应加大机械农业的投入;亳州市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市,其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相反铜陵市作为安徽省重工业城市,其农业增加值较低;农业生产总值指数指标中,淮北市、亳州市得分较高,而池州市得分较少。总之,在未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池州、铜陵等市应更加关重农业经济的投入与产出。   农业人口社会子系统中,黄山、马鞍山、亳州等市得分较高,可以看出它们更加注重农业人口社会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而安庆市的人均农村低保收入与城镇低保收入差距显著,乡村卫生员与乡村务农人员都较少,故得分较低;阜阳市的人口城镇化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乡村务农人员占乡村总人口比重较少,所以在农业人口社会子系统中得分较低。总之,安徽省各市应更加注重农业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业资源利用子系统中,马鞍山、黄山等市得分较高,淮南、蚌埠、六安等市得分较低。马鞍山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较高,农村户用沼气量较少,耕地有效灌溉率较高,所以在子系统中得分较高;黄山市的农用地较多,农村人均用电量较少,故得分也较高;淮南市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较低,农村卫生厕所较少,农村户用沼气量比较多,所以在子系统中得分较低;蚌埠市的农用地较少,但农业用水较多,农村户用沼气量较多,所以得分较低。总之,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淮南、蚌埠、六安等市应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农业环境子系统中,黄山、宣城得分较高,淮南、淮北等市得分较低。黄山、宣城等市的森林覆盖率较多,且化肥使用强度及农药使用强度均较小,故得分较高;淮南、淮北等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强度较小,森林覆盖率较低,农药使用强度与化肥使用强度都较高,所以得分较低。总之,安徽省各市需更加关注农业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图1为安徽省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聚类情况,把安徽省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级分为4个等级,1级={滁州、淮北、马鞍山、黄山},2级={芜湖、宿州、合肥、亳州、蚌埠},3级={池州、阜阳、宣城},4级={铜陵、安庆、六安、淮南}。所以在安徽省以后的农业发展中,铜陵、安庆、六安、淮南等市应该加快农业经济的增长,协调农业人口社会的平衡,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安徽省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各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快,其余子系统发展趋于平缓,总体水平上趋于不协调状态。
  安徽省各地市中滁州、淮北、马鞍山、黄山等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快,铜陵、安庆、六安、淮南等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較慢,各个地市之间差距显著。所以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各个地市应该发挥自身农业特色,协调、快速、健康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该研究在构建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出于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及测度问题考虑,只选取了便于收集与测度的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部分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多层次结构的深度意义,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更加深层次地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洁莉,强林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26(6):17-20.
  [2] 罗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55-658,677.
  [3] 白蕴芳,陈安存.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17-122.
  [4] 张尔升,王勇.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策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7-60.
  [5] 邓维,赵磊,王玮,等.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四川环境,2004,23(6):31-34.
  [6] 刘一苏,刘朝晖.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农业与技术,2007,27(1):130-133.
  [7] 姚平伟.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26(2):156-160,170.
  [8] 赵学平,陆迁.区域农业可持续性定量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7-22,151.
  [9] 张丽,刘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7(4):31-36.
  [10] 孙艳玲,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4-37.
  [11] 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6):56-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4048.htm